我国东中西地区基本科技公共服务研究

2014-12-30 15:53苟尤钊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1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苟尤钊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通过科技公共引领和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在分析我国东中西地区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为区域间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基本科技公共服务  东中西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41-02

1 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在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与中西部地区在知识、科技创新方面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指出:“从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角度看,当前的区域研发模式和创新活动并不是最优,在知识生产者和潜在用户之间存在‘物理分割,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建立。”[1] 21世纪以来,中西部在迎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东部地区在科技、知识发展上的差距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经济增长最快的广东省比增长最慢的青海省的科技贡献高出三倍之多[2]。

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知识、科技的差距要大于经济的差距。以1998-2004年为考察期,区域经济水平(1998-2002年人均GDP)的变差系数在0.6~0.7之间、基尼系数在0.25~0.27之间,区域科技差距是经济差距的一倍左右[3]。东部最发达地区和西部最落后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相差十倍以上(如上海和贵州人均GDP之间的差距),但R&D经费支出及国家科技指导计划项目数的省市间最大差距分别超过300倍和100倍(如北京和西藏之间的差距)[4];东部地区综合知识能力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一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部分人群面临知识隔离(knowledge division)的危险[5]。

中西部与东部相比,义务教育、科学普及等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方面差距同样很大。东部义务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远高于中西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尤其处于优势地位。衡量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日常运行经费水平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差距最大:初中阶段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安徽的27.5倍;小学阶段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广西的31.5倍[6]。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早在本世纪初,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354元,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地区低120元和340元,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一半。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及东部地区,但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7]。

2 基本科技公共服务滞后

目前关于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讨论中,对于其中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方面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本科技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支撑力度[8]。因此,基本科技公共服务问题应当成为新时期政府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基本科技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界定,但对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却形成了基本共识,政府既要服务于科技创新,也要为科技传播普及创造条件。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不断完善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职责之一[9]。

在科技传播与普及方面,西部地区难有积累足够的资本独立开展知识的创造活动。如果首选从外部获取知识,成本则要低得多。因此,尽量地获取、吸收其他地区的知识是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差距的主要方式。然而,除了前面指出的义务教育上的差距之外,科普能力较弱,科普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知识能力的增强。据2003年中国科普调查,东部地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西部地区为1.5%。再如科普事业的基础经费方面,2006年东部地区为32.06亿元,中部地区为8.01亿元,西部地区仅为6.67亿元。经济发展水平低,向科普投入的水平低,这都是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现实差距,反过来这又会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知识间的差距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基本相符。

另外,在科技基础建设方面,中西部的科技基础条件更为落后。由于科技基础设施不是纯公共物品,所以使用它们不是完全无偿的,存在使用效率问题。大型科研设施设备、仪器严重短缺,无法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科研活动开展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基本公共服务还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共财力,东南部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以江苏和广东2008年的财政收入为例,分别达到3310亿元和2731亿元,是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公共安全和教育经费方面,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远高于河南、甘肃等地[10]。地方财政的差距阻碍了区域间的科技协调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科技先行,以基本科技公共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1)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国东、中、西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格局是一系列自然、经济和政策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是我国全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与过去十年主要着眼于缩小西部与东中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同,未来十年西部地区应该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占有新的定位,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内涵。鼓励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主动融入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继续发挥引擎作用;中西部加大科技体制创新,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endprint

(2)科技先行,引领中西部加速转型。

中西部的发展,要走科技发展引领未来的道路,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将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资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科技实现对资源型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西部地区在开发中可以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等经验,充分利用西部高校中的优势学科,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研基地和产业技术开发区,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而资源耗费低的高技术产业和农业等特色产业。

(3)实现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向中西部倾斜。

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是一种地区间的综合差距,这种差距短期难以缩小,但是通过界定基本科技公共服务,以各种政策手段实现地区在教育、科技、公共设施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加大对中西部的基本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充分协调好区域间的科技资源,缩小区域间的知识和科技差距,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扶贫和知识扶贫工作,完善落后地区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以及与发达地区科技人员的交流,提高当地的科技基础和能力。

在加大向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的同时,还需从全国一盘棋上考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发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环节通过科技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M].薛澜,柳卸林,穆荣平,等,译.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桢.科技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及作用[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3]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6).

[4] 吴贵生.试论区域科技发展中的十个关系[J].中国软科学,2004(6).

[5] 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2004(3).

[6] 王蓉,魏建国.公共教育支出统计的可比性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 王青云,陈龙桂.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政策、公共服务及收入水平差距评估[J].贵州社会科学,2008(6).

[8] 陈晓芳.广东省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 谢莉娇,徐善衍.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价值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10] 郭小聪,刘述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困境与出路[J].中山大学学报,20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