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学;图书馆;交往功能;平等交流
摘要:在社会学视角下,图书馆是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图书馆的交往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步觉醒并日益增强。打造“交往图书馆” 需要做到读者参与建设、建立休闲模式空间、文化百花齐放、容故亦能纳新、自由平等交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1-0112-03
收稿日期:2014-09-06
作者简介:杨燕(1980-),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2011年1月2日,艾尔弗莱特大学的培训指导馆员Brian T.Sullivan在美国一家报纸上发表一篇名为《2050年学术图书馆遗体解剖》的专题报告。报告认为,学术图书馆将会死亡[1]。笔者认为:尽管事态还没有那么严重,但借阅率下降、读者流失是国内外图书馆普遍面临的危机。
图书馆的尴尬处境是因为人们不爱看书了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据报道,有些图书馆读者很多,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全家到图书馆看书度假的情况有之[2];而有些图书馆门前冷落车马稀,只有少数老人和小学生在馆内看报、学习[3]。看来,图书馆发展并不“同此凉热”,反而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之势。不是人们不爱读书,而是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高了。图书馆功能定位决定其服务形式,而服务形式又决定其生存状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主动进行图书馆功能嬗变才是明智之举。
1社会学视角下图书馆的交往功能
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社会学的概念中,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由人而起,因人而变,人的主体性被最大化的重视。同时,社会学还更加强调了“交往”这一关键点,简单的“人”拓展到了社会之“人与人”的范畴。社会学视角下的“交往”不是狭隘的沟通交流行动,而是广义概念,它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接触所产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行为过程。在交往的内涵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成为主要价值取向,客观的物质空间则成为实现交往活动的手段。客观的交往条件影响交往行为,交往行为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物质空间,促进客观物质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将客体的进程和主体的幸福感共同推进[4]。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图书馆也是一个人与人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图书和馆为物质基础、以读者为中心、以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交往”的图书馆。
在宏观层面,图书馆各种交往活动的进行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着动力,充实着图书馆的物质空间。在微观层面,交往对读者、对工作在图书馆的馆员的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增加所有相关者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是一种健康的行为模式。
2图书馆交往功能的进阶过程
在漫长的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形成机制、规划目的、发展动力、与人的作用关系不断演变。图书馆经历了从藏书阁到信息集散地再到知识中心的演化,而今后的演化方向将是文化交往中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随着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新技术工具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地方。程焕文先生说:“自因特网兴起以后,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历史就已经随之结束,如今如果哪个图书馆还号称自己是信息中心,一定会令人笑得满地找牙。”[5]这意味着,图书馆必须改变功能定位,从人的需求出发。渴望交往、渴望思想上的互通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后的精神渴望。即使是被称为“宅男”、“宅女”的这类人,也同样渴望跟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交流,网聊、以及联机游戏其实都是他们在寻找志同道合者的表现。作为社会人,不能永远在网上交流,需要在现实有一个交流的渠道和场所。当社会学、人类学等更加关注主体精神的人文学科介入图书馆价值和功能后,图书馆的功能也从狭义的图书资源使用延伸到了广义的社会行为。
2.1早期图书馆的工具功能
撇开古代的藏书阁不算,图书馆发展早期,对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得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图书上,即重视在资源上满足读者的需求和业界的指标。彼时读者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上图书馆,图书馆不用花费太多心思,坐等读者上门即可。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图书馆也确实在信息集散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图书馆建设和功能取向往往偏重于过度的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而漠视其情感和精神价值。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更多的是一个物质工具,一个满足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可以称之为“工具图书馆”。
2.2新时期图书馆的“交往功能”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主体价值取向在不断进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提升,图书馆基于这种大环境,开始注重生态、人文、精神、思想等,环境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开始作用于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服务中。以前图书馆一直宣称“以人为本”,实际上,这时期的图书馆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图书馆开始更多关注“人”这一行动主体以及图书馆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空间也是“人”的空间,是 “有意义”的空间,是一个人与人、人与图书、馆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空间,而非存在于主观意识之外冰冷的客观世界。
杨燕:基于社会学视角下图书馆交往功能的探讨杨燕:基于社会学视角下图书馆交往功能的探讨社会学理念下的图书馆彻底摆脱了传统服务范式,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图书馆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傲立于读者面前,而是真切地认识到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②图书馆价值取向提升,不再单纯考虑资源数量、空间大小等物质标准,而是更多考虑身处其中的人的精神需求。图书馆空间的塑造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空间上,而是向社会空间拓展,试图为读者创造更适宜、更和谐的氛围。这个层次的图书馆可以称之为“交往图书馆”。endprint
3建设“交往图书馆”的思路
3.1读者参与建设
让主体对客体有认同感、归属感,最好莫过于使客体渗入主体的思想和爱好。在图书馆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读者参与,广泛征求读者的意见。图书馆空间建设既要考虑图书管理的环境要求又要考虑读者身处其中的感受。首先,其总体要舒适宜人,更多考虑主体的舒适性和交往空间的亲切感,疏密得当,动静相宜。其次,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读者优秀的书画作品、雕塑、手工艺品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空间的装点。最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来完成,图书馆只需要做好规划、协调和组织即可。读者参与度高,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和归属感也更高。
3.2休闲模式空间
在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快节奏的创造活动中,人们总希望在闲暇时间慢下来,放松身心。休闲是提高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调查显示,中国人首选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其因可通过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较强的信息传播和娱乐的特点而获得当代60%国人的青睐[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文化休闲职能的不足。吴建中先生表示,要把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第三空间,一个仅次于市民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的休闲空间,这是图书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7]。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可以给不同行业、地位、经济状况的人提供服务。在图书馆人们可以通过较少的经济支出获得信息,发展图书馆事业是消弭信息鸿沟的有效举措。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的品质要求更高了,假如图书馆不能令身在其中的人身心愉悦,就很难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多从读者的感官出发,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又要符合人的“安全距离感”和舒适度。因此,图书馆要注重细节、注重视觉的美感和触觉的舒适感,如精心设计的花草造型、舒适而又多样化的桌椅、精美的小台灯等,都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定能让人流连忘返。
3.3文化百花齐放
在图书馆广场举行婚礼,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在10多年前就开始这项服务了[8]。暂且不论这项服务在图书馆能否推广,这种思路给图书馆人一个重要的启发,即打破人们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塑造更加充满生机、更新鲜的图书馆。图书馆可以是获取信息、看书读报的地方,也可以是品咖啡、看电影、赏画展的地方,甚至可以是民间工艺品展。其可以设立不同专区,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总之,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场所。
3.4容故亦能纳新
图书馆被人比喻成知识的海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不断容纳新生事物,图书馆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资源获取方式、阅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变化。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和读者时尚的需求,就要更新自身的资源概念、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载体的类型,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行业群体读者阅读的习惯。图书馆可以及时将新型信息产品和电子产品引进图书馆,使之成为图书馆传播信息的载体,让读者体验这些工具。在图书馆里,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和谐相处,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网络手机、互联网、各种搜索引擎等将不再是图书馆的竞争对手,而是得力的助手。这正符合戈曼(Michael Gorman)图书馆新五定律中“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尊重过去,开创未来”的工作定律。
3.5自由平等交流
目前各图书馆都非常重视读者文化活动,如组织各领域的培训、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主讲等。这些活动确实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吸引了大批读者,但是,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见识的增长,读者渴望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图书馆需要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机会,多组织沙龙式的平等交流活动。
“沙龙”是意大利语, 原意为“大客厅”,进入法国后引申为贵妇人在客厅接待名流或学者的聚会[9],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活动。褪去早期浮华的外衣,沙龙其实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与时下盛行的网络小说、快男超女等流行活动的根源都是一致的,即满足草根(非专家)群体自我表达的需要。沙龙去专家化、去权威化,参与者平等对话,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次,参加沙龙的人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可以就某个话题畅所欲言。其轻松自在的氛围能激起与会者的灵感和谈锋。沙龙比“头脑风暴”更轻松、更写意,更能在无功利状态下激发人们的思维、灵感。因此,沙龙式文化应成为图书馆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4结语
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曾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它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调整,它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一个不断发展的图书馆,一个满足人类交往需求的图书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是不会消亡的。
参考文献:
[1][8]赵婀娜.生存危机唤转型 大学图书馆会否遭
遇“遗体解剖”[N].人民日报,2012-04-20.
[2]唐建丰.东莞持续低温 市民阅读热情不降反升[N].羊城晚报,2014-02-12.
[3]钱双,董英.今天,还有谁在泡图书馆?[N].华西都市报,2013-07-13.
[4]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全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4.
[5]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4-8.
[6]中国文化网.当代中国人的休闲娱乐[EB/OL].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6008.htm.
[7]吴建中.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EB/OL].建中读书,http://www.wujianzhong.name /?p=667.
[9]沙龙解释[EB/OL].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094178.html. (编校:严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