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CCTV、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财经评论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易鹏谈区域经济系列》、《低碳真相》等书。
11月23日,我在美国圣路易斯访问,与该城的规划局局长着重交流了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和管理情况,受益良多。看着密西西比河,我首先想到中国长江经济带,长江和密西西比河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分别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河,长江长约6300公里,加上密苏里河在内密西西比河长6260公里,但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更丰富,流域面积要大于长江;其次,他们都是所在国的第一大河,担负着航运、防洪、灌溉、用水、水电、水产养殖等综合性任务。第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条国内河,他们都是所在国的黄金水道,担负着巨量的国内航运任务,都肩负着降低国内运输成本,促进流域资源流动,协同流域区域发展的任务。第四,这两条大河都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都有着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因为国情的不同,两国对各自大河的开发侧重点也不同,相对来说,中国对长江开发的任务要重一些。因为,沿着长江有一片密集的城市群,这个城市群包括9个省(不包括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的40个城市(包括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我们把他们称为长江经济带。这个经济带总体来看,经济体量巨大,但是内部发展极度不均衡,即越往上游,经济发展水平就越低。所以,现在开发长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长江航运为基础,促进其流域内的要素流动,使我国东部、中部、西部能够协调发展。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江经济带指出四大战略定位,其中定位之一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要求“充分发挥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从这一战略要点出发,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去借鉴。
第一,对大河的治理和管理,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和法治意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一条大河都会流过很多行政区域,而这些行政主体会根据各自的利益和各自的能力做出决策。但站在全局角度看,这些决策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要摆脱这种局面,就需要对流域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并且要把很多规则规范成国家级的法律,在这方面美国做得较好。这需要我们在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加强,尽早出台关于长江流域的通航、环保、灌溉等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并努力将其上升为国家级的法律,要求沿线各个行政单位按统一标准行事。
第二,对于大河的治理和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我国建国初期,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一直把长江当成“天堑”来看待,认为治理长江最大的成就是能够在上面建一座大桥。所以,各级政府,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努力的在长江上架设一座座的大桥(根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的各类桥梁超过100座),这固然方便了两岸的交通,但是因为架桥时代不同,桥梁设计和施工能力不同,这些桥梁的通航条件不尽相同,而只要有一座通航条件不好的桥梁,就会影响整个水道的航运能力。因为当年对长江的管理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现在长江的航运能力受到巨大限制。
第三,对于大河的治理和管理,是一个持续开发和不断改进的过程。美国人对密西西比河的现代化开发,已经超过了100年,这期间有过很多次失败和灾难性的教训,付出很多的成本甚至是代价。但是,这也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对于大河的治理和管理,还要注意对新技术的应用。要想提高航道的运输效率,必须对航道进行精细化管理,而这些管理就要依靠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等手段。美国密西西比河运力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能够精确的定位和指挥货船,对航道进行精细化管理。而这一点,我国与美国差距还很大,需要更多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管理部门更新观念和技术手段,也需要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中去。(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