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机
太守是汉代郡级行政单位的长官,相当于清代职官中的知府,人们便把“太守”作为知府官员的敬称。“风流太守”指的晚清宦黔的知府汪炳璈。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擅长题写楹联,所至之处,都留有联语。而且为官清廉,体恤下情;平时出巡,不骑马,不坐轿,更不鸣锣开道,轻装简从;有时微服私访,与普通百姓随意聊天、谈笑风生。每当游赏古迹名胜、楼台亭阁之际,吟兴触发,往往挥笔题联,为景物平添风采。因此,人们赋予“风流太守”的雅号。
汪炳璈(1818-1882),字仙谱,湖南宁乡人。受家学濡染,少工词赋。道光末年中举,得胡林翼举荐,历官至贵西道员。同治中期调贵州,历任安顺、遵义、大定(今大方)、铜仁、镇远各府知府,游历黔中各地。
贵阳甲秀楼风光,名闻遐迩。汪炳璈来到景区,深为楼台的雄姿所倾倒,立在浮玉桥上的涵碧亭,观赏者桥洞间涌流的碧水,恍若置身于瓣瓣莲花之间。于是,一副楹联随口而出: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既写实景,又抒实感,颇富画意诗情。梁章讵把此联语录入《古今名联》中。
原贵阳师范学院教授向子方辑有《贵山联语》一书,其中多为汪氏所作。汪炳璈在大定,为府署题写楹联一副:“一代伏流通上界,万山拖雨入中华。”《贵山联语》阐释云:“上句指乌江,下句指云岭山脉。大定居吾黔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势;府城居凤山上,六归河流经下,隔岸为对江屯,群峰争高,上插霄汉,气象极雄伟。汪公此联大气磅礴,包扫无遗,足为江山增色。”
光绪四年(1878),汪炳璈调任镇远知府。镇远位于舞阳河畔,舞阳河下通沅江、洞庭湖,北通巴蜀,西达滇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孔道。城东河岸的山崖间,有明清古建筑群,楼阁殿宇,隐现在丛竹古木间,雄奇秀丽,远看仿佛一帧挂在天地间的巨型画幅,令历代墨客骚人吟赏不绝。东西两岸有祝圣桥相连接。相传康熙年间,缅甸人向皇帝进贡几头大象,就从此桥上踏脚而过。为了增设景物,汪炳璈在祝圣中段建了一座阁楼,二楼一底,八角重檐攒尖顶,峭拔奇伟。汪炳璈特命名曰“状元楼”,激励士子金榜题名,魁甲天下。(按:20年后,邻府麻哈州的举子夏同龢,于光绪甲戌科高中“状元”。)他为状元楼题写三副楹联:底层东向青龙洞一面,门楣题“河山柱石”,联语为: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
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西向府城一面,底层门额题“云汉天章”,联语云:
人上翠微梯,蓬岛青荫天尺五;
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
二楼上的对联云:
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
传书随风使,西来滇海庆云多。
这几副对联,或写历史掌故,隐含唐蒙通夜郎,或写山水风光,或写游览盛况,无不紧扣当地实情实景,而且气魄恢弘,览古抚今,诗情浓郁;流风遗韵,绵延不辍。
汪炳璈对镇远府的山水风物情有独钟,在府署的头门两边题写一副联语,云:
劲气直撑天,谁做得四万八千丈屏山,一柱奠西南鳌极;
灵源仙伏地,我放开三百六十重滩水,偏桥启东北熊疆。
上句指府城后的石屏山,悬崖绝壁如刀斩斧劈,端立如屏。其间一峰高插云表,有如南天柱石。下句写镇阳江,即舞阳河。发源于瓮安境,常没入山洞或暗河。从偏桥(今施秉)至镇远一线,有险峡三处,全长近70华里,其间有峡谷、瀑布、平湖、清泉、溶洞与奇峰,既有峨眉之秀,且兼青城之幽,又有长江三峡之险,且有漓江之美。而今已开辟为镇远舞阳河景区,有“小三峡”的美誉。
汪炳璈还为镇远紫皇阁题有一副联语:
西来舞水云山,野渡舟横,两岸晓烟饶画意;
东去蜃楼海市,洞庭月落,五溪夜雨沁诗魂。
舞阳河的旖旎,洞庭湖的蜃楼与五溪风雨尽收囊中,气象壮阔。
汪炳璈宦黔14年,政声极佳。三度任安顺知府,深得民心。当其调任镇远知府时,郡人欢送,写一联颂其德政。联语云:
忆昔年光霁前来,白水河公然虎渡,何幸还居普里,邀供奉琼楼一醉,几千户歌舞承平。云日咏霓裳,又听得,天上金诏箫管月;
看万里星辰北向,红崖岭尚有羊碑,忽闻移节舞阳,记东坡玉带留题,数百载烟缘文字,江山开锦绣,应难忘,去时循召树常春。
由此可见,平民百姓没有忘记这位“风流太守”。(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