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算半个温州人,我妈江西人,我的父亲在13岁时就和温州一家人里的麦狗一样离家出走,和我的伯伯以及几个同乡去安徽江西等地弹棉花。一个13岁的孩子,扛着重重的行李,风餐露宿,他们吃过很多苦头,但因为勤劳而且有一门手艺,所以收入比当地人要高。后来,在江西九江认识我妈,最后在江西长期定居过一段时间,我在江西出生,长到12岁才回了温州老家。
第一次回老家非常失望,因为那时候已经是1997年了,很多江西人在温州打工,我的父亲经常帮他们找工作。从他所反馈的信息,温州很有钱,是个好地方,等我回到温州老家——乐清北部的一个山区乡镇,实在太偏僻了,山路十八弯,但好在通了公路,只能看到半边天,海拔很高,房子很多还是木头做的老房子,而我妈那边已经没有那么破的房子了。
从2000年起,我们那个乡的人一批一批地走出去,去全国各地,尤其是海南、广东、杭州、绍兴等地种植西瓜,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所以几年内一批一批的人都富裕起来,他们吃的苦是当地人不敢吃的,因为江西的亲戚也去种过,在萧山,实在受不了就走了。我会经常拿温州人和九江人做对比,温州人很勤劳,而且很好强,爱面子,爱攀比,什么事情都要把别人比下去,为了把别人比下去一定会十分努力不惧风险,很乐观,而九江人小富即安非常严重,很多人等着搞开发征地分钱,分了钱就去赌博,很少有人会去办厂开店。
本刊曾在2003年奔赴温州采访,当时就惊叹于这么一个三线城市的房价和物价竟是如此之高!十多年过去,数据显示,2014年,温州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医疗问题(看病贵、看病难),关注度达到31.8%,其次就是物价上涨(28.3%)和住房(26.8%)——温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物价水平在全省11个城市中涨幅靠前。
当前,温州房价虽有所下降,但是部分市民仍需倾其所有或背负巨额贷款买房——2010年、2011年,温州市区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8倍和16倍,2012年,降到了15倍,这一数据依然大大高于很多内地的二线城市。
温州人十分爱“面子”,场面上的事,都要拼死一搏——结婚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住宅:一套婚房少说也要百万之巨。有的为了一场婚姻,全家人都要背上巨额债务。订婚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彩礼又一年比一年高,至少要十万元人民币。陪嫁通常要有汽车,温州这几年私家车发展极快,和陪嫁不无关系。
现如今,温州的婚庆送礼的行情是,普通朋友要送800到1200元人民币。如果关系稍好些,就要送出2000元大钞。温州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人在国庆长假要送人情,51.67%的人在送出人情时感到一种无奈,66%的人觉得人情是个不小的压力。所以,人们形象地将人情称为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