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暑期档大片陷票房魔咒

2014-12-29 00:00:00高倩
综艺报 2014年12期

北美进入暑期档后,几部大片《超凡蜘蛛侠2》《哥斯拉》《X战警:拯救未来》接踵而至,喜欢看商业片的观众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一部,而这些大片上映之初的成绩也相当抢眼,每部电影上映前三天的票房都冲到了9000万到9500万美元这一区间。

但这三部电影也统统犯了后劲不足的毛病,与上映首周相比,第二周的票房下滑幅度非常大:《超凡蜘蛛侠2》下降幅度为60%,《哥斯拉》为62%,而《X战警:逆转未来》则下降了65%。刚刚上映的另一暑期档重磅电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沉睡魔咒》(Maleficent)似乎也中了这一“下滑魔咒”,虽然第二周票房超3000万美元,但下滑幅接近五成。

通常,电影发行公司对这种商业大片的票房下跌是有所预判的:超过50%只能算是令人失望,但超过60%,就“摔”得有点狠了。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为“一次性”观影文化的表现,即无论首映表现多么强劲,后续无法跟进,票房高地在次周即告失守。

好莱坞数据分析网站Numbers的负责人布鲁斯·纳什(Bruce Nash)表示:“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目前很难分析个中原因。有可能是观众很快被新电影分散了注意力,也有可能是电影确实没对上大众的胃口,因此过了首映的新鲜劲儿,就无法再保持关注度。”

每年的5月到7月是传统的暑期档,一般来说,在这个“快销”档期,慢热片子几无市场空间,所有“选手”都务求一炮而红。反而在相对冷清的秋冬季档,有些热门电影的票房势头能保持几周甚至几个月。

选择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映的电影,一旦票房下滑,就很难再有翻身之日。

即使把近几年暑期档的票房情况都考虑进来,2014年的下滑幅度仍然十分明显——2013年,《钢铁侠3》上映首周末拿下了创纪录的1.74亿美元,第二周下滑幅度保持在了58%。《星际迷航:暗黑无界》首周票房9500万美元,次周的下滑幅度只有41%。今年的下滑幅度明显比去年加大了不少,如果再将比对的时间线往前推,更能显出形势的严峻——《星际迷航》第一部2009年首映周票房是7500万美元,第二周只下滑了43%。2004年5月份首周票房最高的是《怪物史莱克2》,上映首周拿下1.08亿美元,第二周只小跌了33%。

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业内人士认为,60%到70%这种大幅度的下滑确实时有发生,但不应该连续几部都是这个情况。这些新时代的电影拍的时候就没打算保持太久的后劲,有些明显以视觉效果为噱头的大片内容“毫无营养”,很难长时间吸引观众。

也有人认为是数字平台的出现分流了观众,那些不喜欢在新片上映后第一时间冲进影院的人,很可能会等数周或数月后在Redbox、Netflix或有线台点播收看。

这一现象无疑令制片公司担忧,如何吸引,留住顾客无论对哪种产业来说都是关键,如果拍出来的电影只过了一周就没人看了,那这一产业失去的不止是票房,或许还失去了对观众口味的把握能力。如果一部电影上映7天就已经被观众遗忘,还能指望两年后的续集大卖吗?

电影与电视剧有本质不同,由于时效性,电影很难真正成为街头巷尾的持续谈资。几年前,电影的排映时间至少会有数周,让想聊这一话题的电影同好们不会显得自己太“过时”,但现在是个快映快销的时代,一切都已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