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爸爸去那儿》为代表的一批韩式户外真人秀,不仅在收视与广告上取得巨大成功,更是引领了电视节目模式的变革,为观众成功设定了“议”题并形成节目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成为“现象级”模式节目。
6月11日,由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东方卫视中心联合举办的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大师班,以“如何制造‘现象级’模式节目”为主题,邀请韩国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导演甘道京、编剧朴辉善以及北京乐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建珍,通过分析中国、韩国多个现象级模式节目的案例,探讨打造“现象级”节目的核心要素与经验方法,并对“现象级”模式节目的发展潮流进行了展望。
韩式真人秀成为“现象”
在韩国,大约五年前开始,外拍真人秀逐渐取代演播厅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而自从《爸爸去哪儿》热播以后,韩式户外真人秀在中国成为潮流。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副研究员、乐正传媒首席专家张建珍介绍了韩式户外真人秀在中国热播的情况,其中最火的《爸爸去哪儿》最高收视率达到了5.3%,最高收视份额达到23.22%,这样的表现足以称之为“现象级”了。
韩国SBS电视台资深导演、有着20多年娱乐节目制作经验的甘道京重点介绍了韩国真实娱乐节目的特点。真人秀(Reality show)最早流行于欧洲,进入到韩国后,被称作Real Variety,即真实娱乐节目。欧洲的真人秀一般是在普通人之间进行一些游戏和表演,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韩国的真实娱乐节目一般是呈现艺人间的挑战、选秀、旅行或日常生活,与其说是个人之间的竞争,不如说是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共同经历某个事情,用英语表达即“Real”。
韩国真实娱乐节目表现的是艺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个艺人既像我们的朋友,又像我们的家人,还可以像随处所见的普通人一样,让我们感到亲切。”甘道京表示,“Real”真正的目的,是让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真实的,由此获得观众共鸣,从而让观众看这样的节目时不会调台。
甘道京介绍,“Real Variety”虽然是综艺节目,却会大量利用纪录片和电视剧的元素。使用数十台摄像机,把所有演出者的一举一动都拍摄下来;将角色和故事情节纳入综艺节目当中,以角色为中心展开故事线。不过,真实娱乐节目与纪录片、电视剧也存在明显差异——与纪录片不同,真实娱乐节目的导演和编剧会无形地介入节目当中,提示演出人员该怎么做或者让演出人员理解节目的价值观;真实娱乐节目也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有剧本,而是追求最鲜活、最真实的感动,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
张建珍介绍,目前湖南、浙江、江苏、四川、贵州、山东、湖北等省级卫视已经推出了10余档大型韩式户外真人秀,《花样爷爷》《奔跑吧,好男》等韩式真人秀将陆续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真人秀从引进模式到越来越多地与韩方联合研发制作,合作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张建珍预言,在后续的两三年中,“现象级”节目很有可能从明星外拍真人秀中诞生。
“现象级”节目的四大要素
所谓“现象级”模式节目,就是通过节目模式的创意、制作与运营,引发节目收益、品牌、影响力等各个层面的“核聚变”效应,从而形成以节目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现象。
每一个电视人无不梦想打造一档 “现象级”节目。如何打造“现象级节目”?张建珍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电视制作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即体制、团队、内容、营销四大必备要素。
体制方面,在张建珍看来,我国模式节目制作的体制环境正处于积极变革时期。从《超级女声》开始,湖南卫视引领了变革的潮流;到《中国好声音》时,中国电视产业开始了一般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时至今日,独立制片人制、团队制兴起,各个电视台正在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来建构自己的竞争力。金融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电视节目制作,许多大型电视剧公司转向综艺节目,这是今年非常突出的现象。这些新的形势也势必将带来政策的变革。
团队方面,张建珍认为,完整、成建制的团队是节目成功的最基本保障。因为对于外拍真人秀来说,从策划到中间的现场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建立人物的属性和角色感,要把明星变成观众的熟人或者朋友,这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在这样的节目中,团队的管理、岗位的设置,尤其是相互间的协作,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必需要有规范的生产流程、良好的团队管理,才能保证节目的成功。
内容方面,张建珍认为任何一档“现象级”节目,一定包含了价值观在里面,能与现实发生勾连,引起大多数人的话题共鸣。张建珍预测,今后两年当外拍真人秀井喷式出现时,它的内容一定会越来越多元。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以明星为主体的外拍综艺节目,仍将会是主流趋势。但同时,以素人(普通人)为主体的教养类节目,即生活方式类(如健康、子女鉴于、穿衣打扮等)的节目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也会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营销方面,张建珍认为轰炸式的营销手段并不是全部,要多运用跨屏互动、精众营销等新手段。比如跨屏互动,使观众参与到节目制作当中来,甚至改变节目的结果,可以大大增强观众的黏合性。比如精众营销,要精确划分出节目的目标消费人群,根据消费人群来确定节目的属性、定位和策划。
导演是“爸爸” 编剧是“妈妈”
演讲嘉宾、韩国资深编剧朴辉善在来大师班的前一天,还在韩国的大山里冒雨拍摄。此次,朴辉善以“编剧是什么”为题,介绍了编剧在韩国综艺节目中的重要作用。
朴辉善表示,在韩国真人秀中,很难将编剧和导演的职责完全分清楚。如果说导演是整个节目的“爸爸”,编剧就是整个节目的“妈妈”,好的节目是导演和编剧协作生产出来的。如果一定要给“编剧”下个定义,那么,编剧主要是对节目的观点进行把控,导演则是对整个拍摄的画面进行把控。
策划一档“现象级”模式节目,最重要的就是确立其核心“观点”——这是编剧的任务。如果编剧确立节目价值观后,导演能够完全理解编剧意图,编剧就不需要参与剪辑等后期工作。“但事实上,此种情况极为少见。”朴辉善说。因此,一般情况下编剧还需要协助导演进行现场拍摄,指导后期剪辑。在拍摄现场,编剧需要告诉演出者应该怎么做。在后期剪辑时,编剧需要确立节目内容的客观性与剪辑方向,指导剪辑人员实现节目的预期效果。
关于中韩节目制作体制的差距,朴辉善表示,韩国是整体协作的体制,而中国是阶段分工的体制。在中国的节目制造过程中,没有“编剧”概念,也就是说没有编剧“母亲”这个角色,在中国节目制作中也没有总编剧和总导演的概念,这会导致中国节目后期剪辑画面里可能会出现较多与最初设想不同的东西。为此,朴辉善在大师班上建议,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设立总编剧角色,后期的节目制作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