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世界杯的夏天,都是考量明星和艺人定力的时刻。娱乐界平素骄人的影响力,在足球大赛的狂飙面前,会受到考验。今年这一考验,具体表现为出席艺人规模空前的上海电视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与荷兰—巴西、英格兰—意大利等焦点赛事的争锋。虽然有媒体报道说上海当地的影视氛围空前浓郁,但对守着电视的更广大观众而言,注意力的争夺始终还是存在的。
体育盛会期间,再无别的娱乐。这大约也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的共识。欧洲因此出现了著名的“世界杯寡妇”,澳大利亚一些居民曾愤而抵制悉尼奥运,包括越南放弃申办亚运会……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另一些不喜欢体育的公众,对生活受到打搅所做出的反向举动。但世界不是单为某一类人创造的,要想不被打搅,要么暂时逃离现场,要么想方设法融入。艺人们似乎还是更青睐于后者。
比如说顶级电视台的主持和解说,一般是不可以在电视前卖乖扮傻的,但世界杯例外,男的可以隐在屏幕后神经质地大呼小叫,女的索性跑到一些门户网上发布球衣写真,完全不在乎这种事在英国可是“三版女郎”们才爱干的。这就是娱乐化对各行业的腐蚀性魅力。记得十几年前做记者时曾经参访过一个当时极红的央视主持人,对方对一些媒体把央视栏目写成“节目”表示不快,因为这涉及引领公众怎么看待媒体人这个职业的话题。现在世界杯一来,解决问题了,不需要引领,您只要自己觉得观众会喜欢(哪怕实际上他们看了会作呕),就尽情表现吧。
艺人自己上足球节目,捎带宣传新作。没有新作的,带孩子去参加与足球有关的真人秀,陪孩子玩儿了,还能顺便吸引点儿眼球。貌似很顺应潮流,但这些混搭的玩法,跟演艺何干?跟球迷们的兴奋点又何干?跨界炫爱好,也是需要资本的,不是随便哪个艺人都能让观众买账的。当年足球场上看球的那英,虽然备受记者钟爱,但终归是比不了后来选秀导师座椅上的“那英老师”的。因为意思不一样。所以,那些迫切需要凸显自己的艺人,在投身足球或其他热闹的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时代真的变了吗?你可不要以为你是在迁就公众!在他们眼里,那些出来显摆爱好、却又表现不好的艺人,很可能就像个募捐的,甚至是乞讨的。
记得二十多年前,汉城奥运会——意大利世界杯那个时间段里,谭咏麟老爱在专辑里秀翻唱的主题歌,歌迷当时也比较买账。一来他翻唱得不坏,二来不少人也都知道他是个狂热的球迷。倘若谭不是球迷,仅仅是赶在大赛来临前出那么几下镜,效果就不好说了。从韩乔生说错球,到段喧、申方剑、朱广沪声嘶力竭,都有球迷抗议,这还是对专业的体育媒体人、足球人呢,更不要说跨界客串的明星们了。所以,你可以说你不了解、不喜欢一个东西,但千万不要不熟悉、却跑出来硬贴说自己热爱。这种立场和态度的把握,对于公众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艺人及其团队,对职业角色应该保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是国内娱乐界需要自我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