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近60年气温时间变化的研究

2014-12-29 05:27朱灵珊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距平平均气温东北地区

朱灵珊

自1980年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一直是人类的热门话题之一。最近的气候异常现象,由于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农业、工业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而成为世界上公认的问题。IPCC提交的第4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地表温度一直呈上升趋势[1]。从1956年到2005年,气候变暖速率为(0.13±0.03)℃/10年,相当于1906至2005年的两倍。最近54年(1951-2004年),约0.25℃/10年的中国区域增温率,与气候变暖在同一时期全球或半球相比,平均增长率变高,其中东北地区最显著[2-3]。东北地区近年来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地区和季节差异性显著[4]。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的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和研究其对农业的影响,对中国粮食市场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也在农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由国家气象局提供的东北地区1953-2012年间96个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的观测数据,包括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降水量(图1)。

1.2 研究方法

1.2.1 一元线性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描述[5],即:

式中,y为气候要素,x为时间序列(本文中为1953-2012年),b为线性趋势项,即为每个气候倾向率,用于定量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的线性趋势。

1.2.2 累积距平分析

累计距平是一种由曲线气候变化的趋势直观判断的方法[5]。在某一时刻的气候序列,累积距平可表示为:

图1 东北地区气候站点分布图

将各时刻的累积距平值全部算出,绘出累积距平曲线进行趋势分析。

1.2.3 小波分析法

利用小波分析对东北地区站点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周期进行分析。其中各个站点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整个区域有很强的相关性,且统计数据年代较长,所有可用站点的研究结果代表整个东北地区的情况[6]。

小波变换:设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任意函数,

式(5)是式(4)的一种类型的频谱,根据信号类型的小波(5)变换是:

式(6)为时间参数,称为平移因子,反映有关时间上的位移。本文以墨西哥帽状小波形式(Marr)为母小波函数,表达式为:

在实数域,式(6)的离散表达式:

式(8)为采样间隔,N为样本大小。在本研究中,式(7)与用于计算的式(8)取同样的尺度因子。由式(8),小振幅的参数和变更,通过小波变换,该序列为一维的要素序列和作为坐标的二维图像,通过对二维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元素的区域特性。

2 数据分析

2.1 东北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

东北地区1953-2012年年平均温度在3.97~5.92℃之间,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气候倾向率分析为0.15℃/10a。东北地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现增高的趋势,春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31℃/10a;夏季增温幅度次之,为0.25℃/10a;秋季增温幅度为0.09℃/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小,为0.04℃/10a(图2)。

2.2 东北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1973-1982年间,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温开始变暖。1983-1992年间,夏季均温开始变暖。由此得知,季节性温度的年代际转变也呈现出了统一的变暖趋向。1973-1982年间,东北地区气温年代际变化开始变暖。气温随年代逐年升高,幅度逐年增大。虽然1953-1962年和1963-1972年气温偏冷,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向(表1)。

表1 东北地区年、季节温度距平年代际变化 ℃

夏-0.26 -0.29 -0.99 0.42 0.53 0.61秋-0.17 -0.07 0.05 0.48 0.97 1.05冬-0.66 -0.04 0.18 0.49 0.26 0.89

图2 东北地区气温的年、季节变化图

2.3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对农业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东北地区的作物种植结构。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在黑龙江省的高产中心将发生移动,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7]。

由于气候的变化,使研究气候变化的事实具有不确定性、区域差异性。通过着眼于部分地区空间尺度的局限性等研究,将明显有利于减少这些研究上的不确定性。在东北农业生产过程中,根据时空变化特征、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和变化规律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评价农业气候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事实证明,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受到了影响。为了确保未来的粮食安全,学习对策和适应技术是十分必要的。适应技术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因为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增减变化而产生的,相关决策机构的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积极的宣传和引导,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实现潜在利益和减少损失,提高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面前,农民和农村社区应该有意识地调整种植制度,调整管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设备,发展生物技术。

3 结论

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国东北的近60年的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1953年以来,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一次线性拟合的气温倾向率为0.15℃/10a,从20世纪90年代起平均值超出了约50年的年平均气温值。20世纪50-80年代中后期是冷期,大多数是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暖期,大多数呈现正距平。

(2)根据小波系数的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得到了最近的东北地区温度有下降趋势的结论。(3)调整种植制度,调整管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农业设备,发展生物技术,趋利避害。

[1]Solomon S.Climate Change2007: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to the Fo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Chen L X,Zhou X J,Li W L,et 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mate chang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in last 80 years[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4,62(5):634-646.

[3]Lin X C,Yu SQ,Tang GL.Series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for the last 100-year speriod[J].Scientia Atospherica Sinica,1995,19(5):525-534.

[4]付长超,刘吉平,刘志明.近6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2):60-65.

[5]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N].生态学报,2013,33(2):519-531.

[6]吉奇,宋冀风,刘辉.近50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1-5.

[7]孙芳.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研究-种植结构与技术方向[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08.

猜你喜欢
距平平均气温东北地区
飓风Edouard(2014)暖心结构的多资料对比分析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40年阿里地区云量和气温的年际变化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甘肃省降水和冰雹天气气候分析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