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生
(宜兴 214221)
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人文脉络丰富而厚重,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而宜兴紫砂茗壶的出现,更为陶瓷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为底蕴,取其精华,精益求精,呈现给世人以独到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并赢得了世人“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称誉。
紫砂壶以天然阳羡五色土为原料,具有可塑性强的优点,因此易于被塑造成各种形态,经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创造,紫砂壶已成为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丰富、艺术性高的一个品种。艺术往往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又往往能够在极具可塑性的紫砂壶中找到更为完美的表现,因此,紫砂壶艺是一种包含了雕塑、金石、书画、篆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载体,这也使得紫砂壶创作成为了一件颇有学问可究的事情。“鼎元提梁壶”(见图1)的创作便充分结合了紫砂壶与青铜器物的形制特点,以战国文物“错金银带流铜鼎”为原型而展开艺术创意,确立题材、架构形象,融入文化内涵,富有深刻的意境之美,现就此壶谈一谈具体创作,以期共勉。
图1 鼎元提梁壶
壶艺创作讲究底蕴之美,这种底蕴来自于岁月熏陶,而厚重的历史人文便是选取题材的来源之一,我国的青铜器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鼎元提梁壶”的创作是对“错金银带流铜鼎”的提炼,一方面将其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造,以紫砂壶艺的形式呈现出独特风韵;另一方面对其人文价值进行优化,在一壶乾坤中再现悠悠千年历史的厚重与深邃。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匪一式,圆无一相”,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圆器、方器、花器、筋纹器各呈一态,惟妙惟肖,尤其在实际中,各类造型组合提炼、相得益彰、极具特色。与此同时,借鉴或改进其他姊妹艺术形象,进而转化为与众不同的壶艺造型也较为常见。这把“鼎元提梁壶”的原型便是战国“错金银带流铜鼎”这一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此鼎盖身合二为一,呈扁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一铺首衔钮,钮旁有对称鎏金蟾蜍一对,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整个器皿对称和谐,造型精巧玲珑、精美绝伦。而由此延伸而成的“鼎元提梁壶”则充分吸收其形态特征元素,充满了厚重的时代气息。
“鼎元提梁壶”的壶身主体呈扁圆球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横向上富有张力,呈现出圆器造型圆、稳、匀、正的特点;壶盖内嵌于圆壶口,严丝合缝,与壶身形成一个整体;壶底圆润微鼓,形成一种下沉的趋势,达到动中有静的效果;与此同时,壶底承三只蹄状足,在形态上模仿了青铜器的风格,稳重典雅,使得重心略微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与压重感;三弯壶流从壶身前端探出,流畅生动;而圆提梁则有凌空之势,横贯于壶肩两侧,提梁线条极为自然顺畅,且细腻柔和,其跨度极大,因此与壶身彼此形成了一个虚空间,在视觉上营造出一实一虚的巧妙对应,给予人遐想的空间。相比较于传统器型,提梁是这把壶的特色之处,也是点睛之笔,它缓和了整把壶凝重的姿态,并赋予作品灵动轻盈的效果,巧妙地构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质感。盖顶之钮亦呈环状,段泥质地使之呈现出清淡高贵的鹅黄色,而环上又刻斜筋纹,比例协调、美观精致,环钮可自由旋转,增添了壶韵之趣味。
“鼎元提梁壶”形象以青铜古鼎为原型,三足之态最为鲜明地承托出其内在的鼎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了其内在文化意蕴。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易经》中便有:“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之说,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因此,鼎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美好的情感。与此同时,“鼎”又为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状元”的别称,因居鼎甲之首而得名。此壶命名为“鼎元提梁”,正是将这些寓意融为一体,延伸了整件作品的人文意义。
设计制作的紫砂壶“鼎元提梁”以青铜器物为原型而展开艺术再造,是一件集艺术、人文于一体,融传统、创新于一器的壶艺作品。作为一名当代制壶艺人,我们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拘泥于形式约束,从传统文化或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进而赋予其丰富的寓意,使紫砂壶艺呈现出更为绚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