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军
摘要:摄影在传入中国的初期,绝大部分照片都是外国人在中国拍摄所得,而早期涉足摄影的中国人也不过是邯郸学步,依照西方的模子拍摄。随着国人对摄影的了解,摄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产生出了新的火花。西方摄影与中国传统艺术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形式,而中国美学意境论在西方摄影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上又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摄影艺术的萌芽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摄影艺术理论,也开始萌芽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摄影意境也应该有新的解读,现代的摄影家需要到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时代意境。
关键词:摄影意境;创设探讨
一、题材的选择
摄影师创作的题材极其丰富,要创作有审美价值的摄影艺术作品就要到广阔的世界中寻找真、善、美。首先,摄影艺术要求的题材是积极向上的事物,祖国的大好河山,生活中动人的情节。也有的摄影师拍摄的是一些社会中的丑恶形象,比如吸毒者,卖淫者,但摄影师面对这些事物的态度非常重要,他们用的是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物,号召社会民众关注这些边缘群体以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摄影师们所拍摄的照片对社会产生的是积极的效益。其次,摄影艺术作品的题材要反映时代性。摄影艺术家身兼数职,一方面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一方面也是社会历史的记录者,这是由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决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旧题材慢慢被淘汰,新题材也在不断涌现,摄影师要有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抓住时代意境,适时选择题材。
二、清楚与模糊
关于摄影作品的清楚与模糊,早在刘半农的《半农谈影》中就有提到,他说:“如果是写真照相,就只有一个清字,糊一点便该打手;所以这个清字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至于写意照相,却要看作者的意境是怎样的:他以为清了才能写出他的某种意境,那就是他的本事;他以为糊了才能写得出,那也是他的本事。我们只能问他的意境写不写得出,以及写的好不好;至于清与糊,应由他自己斟酌;他有绝对的自由。
摄影意境的营造,不但需要照片的模糊,而且必须有。但是这样的模糊也需要有度的把握,这样的模糊又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以刘半农的观点来说就是分为“美术糊”和“透视糊”。所谓的“透视糊”就是在拍摄时对照片景深的把握,而“美术糊”就是在拍摄与放大照片时如何使用柔光镜。朱寿仁对刘半农的观点很是赞同,曾经说到:“摄隐约浑含之片,犹习绘事者之须先以工细为基础,而后能随意挥洒也。矧片之佳者,非必以隐约浑含为必要条件。总的来说,照片的清楚与模糊要依据照片的主题来定,不能一味的清楚也不能一味的模糊,掌握好清楚与模糊的度就能达到摄影者拍摄照片想要达到的效果。
三、光线选择与运用
用好了光线,摄影的意境才能显露出来,才能让一副平凡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随着数字摄影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的与起,影像与大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大众可以轻松地用相机获得精美的影像,并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分享,形成了影像资源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这样的时期下,大众的视觉审美得到大大的提高,推动了摄影艺术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流派、表现形式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摄影用光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光从类型来区分可以分为摄影棚里的光和自然光。摄影棚内的光线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而自然光是太阳来控制的,我们无法调节。光的质感不同拍摄出的照片所营造的效果也不相同。针对拍摄物的不同应该选取不同的光质,比如拍摄肌肤或花瓣的时候,选取硬光就会造成明暗反差过大,反而使拍摄物显得更为粗糙。
四、主体与陪体
摄影师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换句话说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在小小的方寸之中表现好所要拍摄的事物就要懂得取舍。摄影初学者往往凭借其三分钟热情拿到相机就开始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狂乱按快门,最后看到所拍的照片时却无法表达出所见事物之美好,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呢?除去光影、构图的影响,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主体与陪体的选择上。有人说:“摄影是减法。”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摄影师的取景框内充满了各种事物,所有的东西都交织在一起。有主要的、次要的;需要的、不需要的;美好的、丑陋的;现象的、本质的。摄影师必须对这些景物做个减法,而做删减的依据就是摄影师通过这幅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越是优秀的作品,它的主题就越是突出,构图就越是简单,干扰性的事物就越少。所以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就应该考虑清楚自己的拍摄主题是什么,确定了主题就能根据主题判断做减法的内容,同时判断构图、光线和其他摄影要素。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摄影艺术意境创设方法------留白。对摄影艺术来说,留白就是一种做减法的方法,特别是对创设摄影意境的摄影艺术作品来说,留白可以被巧妙运用以创设画面的意境。适当的留白可以衬托主体,让观者产生无尽的联想,实为摄影艺术作品创作的好方法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