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种的减少,会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有意识地保护、拯救生物物种,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开展物种拯救,就是要使95%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80%的重要生境得到保护。
一要加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全面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针对120种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稳定、恢复和壮大野生资源。至2020年,全国要建设国家级就地保护点412个,营造适生生境2万公顷;构建近地保护点200个,形成近地保护种群500个;建立40个物种的200个迁地保护种群;在原生地及附近重建植物种群,优先建设20个回归种群;建立红豆杉、兰科植物等20处珍稀植物种源基地。
二要加强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加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网络体系建设,开展极小种群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开展拯救大熊猫保护行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拯救和保护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亚洲象、长臂猿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加强野生动物科研、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救护繁育。完善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出口管制,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
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在全国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疫病高发区、边境地区、疫源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密集区、集散地,建立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覆盖率达到90%。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对野生动植物的危害和处理有关敏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