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感恩教育,塑造贫困生健康心理

2014-12-26 07:18:32罗正翠李思政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子女

罗正翠 李思政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谈心等方式,对电气工程系在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数据,总结了贫困生感恩意识基本现状,分析了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新举措。

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贫困生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其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快地从自卑、嫉妒、冷漠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一、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2013年12月,笔者对所在系部在校贫困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调查,发放《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5%。从本次调研结果看,笔者所在系部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着不知恩、不感恩等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具体表现:

1.资助后不知感激,感恩认知不高。贫困生在接受学校资助后,有21%的贫困生不会报以感恩,有3%的贫困生从来没想过。调查结果说明部分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资助时,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没有积极认真的看待所得到的帮助,认为获得国家、学校或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2.感恩父母的现状。在对父母生日了解的问题中,有38.9%的贫困生表示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45.1%的贫困生不怎么清楚,6%的贫困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在涉及父母是否教育子女懂得感恩的问题时,有47.8%的父母从未教育过子女懂得感恩,有20.5%的父母教育过,只有11.7%的父母常教育子女懂得感恩。调查结果表明,一些贫困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感激,体谅不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恩意识。

3.感恩行为不诚实,报恩观念狭隘。在被问到“如果申请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否会按期还贷”时,调查结果让人担忧,有29.5%的贫困生尚未将还款当作法定义务,契约意识不强,出现拖欠还贷、违约现象。这表明一些贷款毕业生缺乏诚信意识。通过与个别贫困生访谈,笔者了解到,受访的贫困生中有的认为:“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社会的感恩”,也有受访学生认为“努力学习就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最好的报答”,访谈结果表明,部分贫困生对感恩行为的看法较为狭隘。

二、貧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部分贫困生存在不正确的贫困观。由于经济压力,贫困生易出现自卑、忧郁等消极情绪,再结合贫困生较强的自尊心,很多贫困生在受助之后表现很“冷漠”,认为外界的帮助是怜悯自己,有时都不愿意提及此事。而国家、学校和社会在给予他们资助时,又不求回报,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有时采用一种“无声”的形式施助,这种形式无意淡化了受助者接受资助后要回报的意识,不能促使其产生感恩心理。

2.高校资助工作不完善。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发现,在实施资助前,高校会投入大量的工作精力对贫困生进行认定,以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而资助金发放之后,就很少对其进行后续的跟踪。由于对受助后的贫困生如何表达感恩缺少引导,导致能主动对施助方表示感谢的贫困生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他们的感恩意识不断淡化,更谈不上用实际行动来感恩了。

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内容较少,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形式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往往都是通过主题团课、主题班会、听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使贫困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感恩教育,产生的效果较差。而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教育。对于子女的要求,父母几乎是有求必应,宁可自己受苦。久而久之,父母的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子女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给子女造成了接受帮助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导致其在感恩认知方面“先天”缺失。

三、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营造感恩氛围,注重“感恩”的养成教育

1.心理扶持法。在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心灵的扶持。部分贫困学生有自卑、忧郁、敏感等不良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在极需经济帮助的同时,他们更迫切地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给予其心灵呵护。高校的辅导员要经常与贫困大学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适当的时候多给予他们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光环”来弥补经济上的弱势,让他们知道经济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在他们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时我们一句肯定、一个微笑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他们铭记一生。

2.榜样示范法。针对贫困生缺少主动与外界交流的特点,不定期的举办以感恩回报、成长成才为主题的交流会。如鼓励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参加“资助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抒发受助后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校园“感恩之星”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组织贫困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等系列影像作品,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刑成感恩图报的意识,引导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让他们知道人的思想不能贫困。

3.说理启迪法。在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内容中,应增加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之恩,对同学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之恩等内容,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并采取情景演绎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贫困生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感恩的实践教育

在贫困生的生活中,恩情无处不在。只有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深度。笔者所在系部开展过社团进社区等志愿者活动,而贫困生参与的很少。因此,应积极引导贫困生参加,教育其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通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让贫困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对他人、社会的帮助,体验劳动付出的快乐。

(三)建立受助后的后续跟踪制度

建立受助学生监督机制,将受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生活消费等方面纳入资格审查和考核范围,对出现问题的要及时了解情况,反馈并解决,并将此作为再次申请资助的重要依据。

总之,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作为高校基层资助工作者还需进一步探讨调研,在物质资助学生的同时更应重视精神上的资助,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帮助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能够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主力军,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俊.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0).

[2]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李亚婕,姚甥.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0).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