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地方”两字做文章经营好地方党报文化副刊

2014-12-26 16:42丁凤泽
科技资讯 2014年28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副刊党报

丁凤泽

摘 要:报业市场竞争中,地方特色往往是地市报最核心的竞争力。按照新闻价值的原则,读者对周边事件的兴趣和关注度往往更高,这就给地方报纸利用新闻的"贴近性"吸引读者提供了可能。本论文结合内蒙古《呼伦贝尔日报》的副刊办报经验,从选准报道当地文化的角度、经营本土作者队伍,让作品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地域符号、加强编辑自身的修养等3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事例,得出只有围绕"地方"两字做文章,才能办好将地方党报的副刊办好的结论。

关键词:地方党报 副刊 文化 经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a)0000-00

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副刊,多年来与报纸共同成长和进步。在媒体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呼伦贝尔日报》文化副刊版的应对作法是:紧紧围绕“地方”两字做文章。

报业市场竞争中,地方特色往往是地市报最核心的竞争力。按照新闻价值的原则,读者对周边事件的兴趣和关注度往往更高,这就给地方报纸利用新闻的“贴近性”吸引读者提供了可能。

1 选准报道当地文化的角度

呼伦贝尔曾经抚育了东胡、匈奴、鲜卑、蒙古等伟大民族,与延续千年的游牧文明与狩猎文明具有着丰沛的血肉关联,是中华文明三大起源之一的“草原文明”的母土。[1]

面对呼伦贝尔境内至今仍有相对保存完好的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在文化副刊的经营中,呼伦贝尔日报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一些版面;另一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以深度报道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视点》上面。

《文化视点》版定位于报道当今呼伦贝尔社会中的文化发展,主要是以报道时间为节点,观察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发展状态。报道形式以深度报道为主,采写方法从小角度的新闻视角切入,以“点”带面,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背景,而非过往通常的前景,更突出人在文化当中的作用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影响。

“报道文化在时代的‘横截面”,是《文化视点》版的办版宗旨。

以新闻的形式报道,以小角度的新闻视角切入可以让报道更加生动可信。所谓“小角度”包括市井小人物、小的社会事件等等。

目前文化视点版报道过的“小人物”多为民间艺人、手工艺者、乐器演奏员、医生等等,他们传承着文化,更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演绎文化的发展变迁。小的社会事件包括细致描写新闻当事人的生活状态和他经历过的琐细小事,记忆深刻的往事等等,这些小事件串联起来会使稿件变得更加生活化,并能加快稿件的阅读节奏,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这样的文章就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将知识性寓于趣味性之中,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不仅使本地读者体味出亲近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还可以让外地读者产生新鲜感。

2 经营本土作者队伍,让作品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地域符号

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所选择的写作素材、塑造的人物形象、描写的社会环境及所運用的语言,带有着地方色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他们与读者同处一个生活时空,所感受到共同的社会表象,作品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对于报纸副刊的经营者来说,这些为报纸写作的作者就是主要的工作对象。结合报纸定位,积极引导作者的写作方向,将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好,往往能够为稿件增光添彩,使稿件组织完成事半功倍。

(一)鼓励引导作者写作,在稿件的定位和报道角度方面对作者加以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写作多少带有盲目性,他们对报纸版面的定位肯定不如编辑清晰,这就需要编辑除了对稿件进行修改加工外,更要独具慧眼,快速判断出稿件的价值,从而在稿件的定位和报道角度方面对作者加以引导。

2013年,呼伦贝尔市一摄影爱好者骑行千里,从鄂温克旗到新疆考察新疆鄂温克族的生活情况。回来后,作者将稿件提交到副刊部。初审稿件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作者过多地将笔墨放到了骑行过程上,稿件结构散乱,语言不够规范,重点不够突出。这时,编辑引导作者将重点放在骑行的目的——文化考察上面,建议突出描写新疆鄂温克人的戍边精神。交流结束后,编辑与作者定了3条原则——不限字数、不限时间、不限修改次数。

经过历时两个月的3次修改和交流,稿件终于成型。文章以《骑行千里,只为追寻戍边鄂温克人的脚步》为题,通过寻访戍边鄂温克人的后代,报道了他们的人生故事。新疆鄂温克族与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同根同源,自清代后多年未有联系,报道一出即在当地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二)与作者多交流,共同策划选题

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办报”思想的核心,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地方党报更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作者意见,与作者共同商讨报道选题,从而将作者的主动性与读者的需要结合起来。

2013年2月15日,被呼伦贝尔人尊称为“呼伦湖之子”的都嘎尔扎布老人以103岁高龄去世。作为1939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了对《蒙古秘史》的研究,将古蒙古文的《蒙古秘史》翻译成现代蒙文,并在新中国建设中历任呼伦贝尔盟副盟长、政协副主席的世纪老人,在呼伦贝尔蒙古族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读者有了解其生平经历的想法,并通过电话反映到编辑部。

关于如何报道好他的生平,编辑与一位当地资深文化研究学者进行了约稿,经过商讨共同定位了报道角度,以《呼伦湖之子——都嘎尔扎布》为题,通过几个不同的侧面,分别以小标题《坚定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公仆》《孜孜不倦的学者》《第一个命名“那达慕”的人》撰写了老人人生的各个侧面和闪光点。文章成稿后,这位一生经历传奇,为呼伦贝尔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的人物性格及功绩跃然纸上。

3 加强编辑自身的修养

编辑事业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作为一名党报文化副刊编辑更要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到重要位置。在现在的学习型社会中,不学习,不创新,不求进步,就只能落后于人,落后于同行,最终也不利于编辑自身的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文化编辑如果修养不够将无法发现合适的选题,无法与文化人进行交流,无法指导作者撰写稿件,从而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解决的办法就是勤于思考、老老实实地学习、谦虚地向前辈请教、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的积累,将“求实、务实、扎实、落实”这4个词牢牢记在心中,体现在工作中,从而才能得到业务的提高。

结语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存之根,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那么文化副刊便是一张报纸的文脉,是地方文化积淀发酵后在媒体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是一个远远没有用尽的资源。一个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面对的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的城市,除了觉得责任沉重外[2],更应立足地方,对地方文化进行理解、挖掘和提升,这样,副刊才能越来越受读者欢迎。

参考文献

[1]《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中国草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作者:李晓杰.

[2]《当一座城市站在背后——打造副刊的地域文化品牌》《中国记者》2006年01期 作者:徐晓杭.

[3]《当一座城0市站在背后——打造副刊的地域文化品牌》《中国记者》2006年01期 作者:徐晓杭.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副刊党报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