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辉
情系长征,日记伴险途
虽然没有与童小鹏前辈见过面,却有幸和老人家通过3次信。后来又与童老之子丹宁伯伯相识并多有交往,并聆听他讲述童老的人生故事,讲述童老的红色摄影之路。
“其实我父亲原名叫童大鹏,因为个子比较矮小,所以同学和伙伴总是‘小鹏、小鹏地叫他,他就索性把名字改成了‘童小鹏。”每当回忆父亲,童丹宁的脸上都充满深深的怀念之情。
童小鹏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1930年参加红军,并于同年入党。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入伍后曾在红四军、红一军团政治部、政治保卫局任秘书,从事文字工作。
童小鹏是亲历长征的革命者,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写行军日记。其实,长征开始前一年,他已经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童丹宁回忆道:“说起父亲写日记,不能不提到罗荣桓元帅。父亲参加革命后,被调到红四军政委罗荣桓同志身边当秘书。后来,罗荣桓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父亲也跟随调动。罗荣桓同志见父亲有些文化,又爱写东西,于是就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
就是用这支凝聚战友深情的钢笔,童小鹏开始记录他的军中日记。当年,以日记形式记录红军长征的人很少,据我们所知,仅有肖锋、张子意、伍云浦、童小鹏等为数不多的几位长征亲历者。长征路途艰险,加之敌人围追堵截,红军将士跨越万水千山很是不易,能留下日记殊为难得。“当然,毕竟是在征途上,所以父亲的日记写得很简单,有的甚至一天只有一行、两行字……”童丹宁说。
虽然短短的几十个字,却难能可贵,毕竟这是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始记载。举个例子,如“1934年10月 16日,晚饭后开始新的移动。到山王坝宿营(30里)。”童小鹏日记中关于红一军团开始长征第一天的记载,就很有史料价值。指出了红一军团出发的具体时间,以及行军里数、宿营地点。
红军冲破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倡议下,征稿编印了《红军长征记》一书。书中,童小鹏根据自己的长征日记,写了7篇回忆文章,为世人了解长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延安,毛泽东曾调童小鹏去做秘书工作,但由于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叶子龙整理文稿,所以同志们笑称他是“主席秘书的秘书”。
“去世前的一段日子里,父亲的状态已经不太好,头脑有时也不大清楚了。但是他每天都坚持看电视剧《长征》,看的时候常常很激动。”丹宁伯伯的这段回忆,从侧面反映了童老对于长征的追念之情。
记得2007年4月,丹宁伯伯曾将他出版不久的《老爸童小鹏的长征情怀》送我留念。这本书分为“长征日记”“长征回忆”“长征报告”“长征情怀”4个部分。书中还发表了92岁高龄的童小鹏,用左手书写的毛主席《七律·长征》。虽然笔迹有些颤抖,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童老“不怕远征难”的坚定信念,使人不禁又想起那句“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歌词。
追念伟人,字字见情浓
1933年5月24日,童小鹏第一次见到久闻大名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
当时的周恩来只有35岁,双眉浓重乌黑,目光炯炯有神,特别是粗黑的胡须,使人不禁想起“胡公”的美誉。那天,周恩来在全军干部大会上作长达4个小时的报告,给童小鹏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在当天日记中记录周恩来总政委的报告是“极为周密详细”,这“周密详细”也成为对周恩来讲话风格、办事作风的极好概括。
虽然初次相见,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言谈举止就深深吸引了童小鹏,但是真正走近周恩来,到他身边工作,还是3年后“西安事变”发生。
从1936年跟随周恩来赴西安解决“西安事变”起,童小鹏便跟随周恩来奔走于南京、武汉、桂林、重庆,最后到南京,长期在国统区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兼机要科长、南方局机要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童小鹏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了40年之久。经过长期的交往,他认为“周总理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实际上就是一部高深的党史”。
1996年1月8日,在纪念周恩来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在82岁的童小鹏的积极倡导下,“漳州市周恩来研究会”终于成立了,这是继周恩来故乡淮安市以后成立的第一个地方性周恩来研究组织。杨尚昆、陆定一、李琦、罗青长以及当时福建省领导同志贾庆林、陈明义等,纷纷题词、来信、来电祝贺。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于周恩来生平、精神、风范的研究写作。
丹宁伯伯回忆:“早在1984年,父亲就制定了写作《风雨四十年》的计划,也请陈云同志题写了书名,并征求了杨尚昆等老领导、老战友的意见,大家都希望他的作品能早一点出版。”
可是,这一时期的童小鹏太忙了。正如杨尚昆1991年为《风雨四十年》所写序言中叙述:“因为他几年来一直忙于负责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长江局‘南方局‘南京局的党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同时出版了他的影集《历史的脚印》,无暇动笔……”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童小鹏回到漳州老家,才集中精力和时间主持撰写《风雨四十年》上、下两部。
杨尚昆在序言中写道:“童小鹏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近40年……我想这本书的出版,一定能够深受读者的欢迎,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以实际行动来完成革命先辈未竟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果然,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这部回忆录字里行间表达着童老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和缅怀之情,真实展现了周恩来崇高的风范和人格魅力,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痴迷摄影,瞬间留永恒
65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只留下一张彩色照片,而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童小鹏。
据童小鹏后来回忆:“3点整,开国盛典准时开始,当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时,军乐队奏起雄壮的国歌,54门礼炮轰鸣28响,整个城楼以及广场都显得十分严肃、安静,大家仿佛正在品味着胜利的喜悦,我以一种无比激动的庆幸之情,注视着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让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当毛泽东庄严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我抢拍了一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彩色照片,心情非常愉快。”
随着他按动相机快门,开国大典唯一的一张彩色照片诞生了!
童丹宁回忆,童小鹏“喜欢摄影是很有历史的,他从事摄影的契机仍然是跟随周恩来处理西安事变以后,‘师傅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李克农。不过,父亲一直说他只是摄影的‘游击队员。”
就是这样一位自称“游击队员”的“业余摄影师”,却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1937年起,童小鹏再也没有离开过照相机。随着他的镜头对准那些推动历史的元勋、将帅,一幅幅永远定格的历史瞬间被人们所熟知。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合影照片也出自于童小鹏之手。 1938年9月29日,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会议开始之前,由童小鹏为毛泽东、洛甫、朱德、王明、周恩来、博古、项英、刘少奇、陈云、王稼祥、康生、彭德怀 12 人组成的主席团拍集体合影。如今,这张历史照片经常出现在大型党史展览和画册上,因为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那一段难忘的历史征程,而画面上众人的自然随意也令人感慨良多。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接见3名美国士兵,并与他们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也早已成为中美友好的见证。它的拍摄者也是童小鹏。
“那是1945年9月16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3名美国士兵到红岩村。本来是安排周恩来同志接见他们,但主席知道后也专门抽时间接见了他们,交谈后还特意设宴招待。3名美国士兵表示想与毛主席照相,毛主席高兴地同意了。我父亲便选了办事处西门的芭蕉园作为背景,毛主席站在正中,两名美国兵分站两侧,另一人则蹲在前面。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钱之光、龚澎、乔冠华、罗青、刘昂、章文晋、颜太龙等也围了过来,于是留下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丹宁伯伯看着画册中这张珍贵的合影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童小鹏还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许多中共领袖人物的活动场景:国民政府延安考察团抵达延安,抗战时的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桂林办事处、武汉办事处、重庆办事处以及重庆谈判、叶挺出狱等等,特别是他在重庆红岩时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然,他的摄影作品还包括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批判彭德怀的场景。
应许多老战友、老同志的要求,童小鹏于1987年3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摄影展览。虽然展出的300多张照片只是其摄影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却仍然轰动了京城。1990年,童小鹏又出版了《历史的脚印——童小鹏摄影资料选集》。正如纪录片《红色人生——童小鹏传奇》所评价的:童小鹏的照片“以一个人的摄影,成就了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重要的影像历史。”
(作者系国际周恩来研究会会员。图片来源:资料图)
(责任编辑:韩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