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对学校教育者来说,校本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重点,而创新则是课程变革的关键词。其实,创新不仅在于从无到有,还可以推陈出新。从被动的应对到自觉的创新,深圳市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讲话课程的开发就是一个范例。
一、困惑:被动的传统“国旗下讲话”
2007年,滨海小学创校伊始,便开始了全新的教育实践,确立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在实践变革的过程中,学校的目光投向了所有师生都习以为常的国旗下讲话。
长期以来,国旗下讲话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一项固定活动,活动的形式和讲话的内容也逐渐模式化。同其它学校一样,滨海小学在建校之初,每周一早晨也会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国旗升完之后,是例行的教师主题讲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旗下讲话”。表面看,国旗下讲话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到安全、品德、学习各个方面,但如果深究,便弊端凸显。同其它大多数学校一样,讲话主题集中,人员集中,但学生的思想并不集中。有的学生站在操场上,虽能保持安静,却一脸茫然;有的甚至交头接耳,伸手踢腿。其教育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分析发现,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一是时间滞后,泛泛而谈。从时间上看,讲话者只是根据德育处或相关部门在学期就初拟好的讲话计划和主题,在网上下载相关内容,然后照本宣读。这些讲稿,在时间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其结果便是,学生听不懂,也不想听。
二是脱离实际,无针对性。从选题上看,讲话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上崇高、伟大人物及其相关事例。这些内容固然很经典,但与当今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无法对他们的实际生活产生指导作用,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三是形式单一,流于表面。多年来,升旗仪式基本不变,程序也千篇一律。尤其是国旗下讲话,总是领导拿着一份稿子宣讲,没有惊喜,没有波澜,没有情节,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使得国旗下的教育越来越标签化和表面化。缺失了对意义与价值深入询问、追问和审问的讲话,使得“不计效果”成了其代名词。久而久之,国旗下讲话便在学生心中变得可有可无,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为此,从 “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开始重新思考,国旗下讲话该如何转向,其归宿在哪里,出发点又在何处。我们认为,在第一个层面上,要变革讲话的内容,这就要求讲话必须改变“集中的学生,不集中的思考”的现状,演讲中要拿出“情节”来,拿出“惊喜”来。第二个层面上,要变革演讲者,让演讲者能真正讲出学生需要的“话”,为此,作为校长,我亲自担当了这一任务,把原先老师各自独立而散乱的演讲集于一身,既把自己更深地融入到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也有助于深入探索这样一种全新的国旗下讲话应该如何展开。
二、行动:让国旗下讲话成为学生每周的期盼
又是周一早上8点整,照例是滨海小学的升旗时间。唱完国歌,升完国旗,全校师生迎来了一周最期待的时刻——“国旗下讲话”。今天,校长李唯讲的主题是:“你有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吗?”
“在滨海小学,有这样一位学生,他不仅认真完成作业,写上完成的时间,还写上了‘请老师愉快地批改作业。”李唯的话讲到这里,人群开始议论纷纷,这个人到底是谁?
谜底揭开了,原来是二(1)班的陈奇。李唯请陈奇来到升旗台,开始了现场采访:“你为什么要写上作业完成的时间?”她老实地回答:“我原来做作业也是很慢的,后来王俊老师告诉我二(2)班一位同学是那样做的,于是我就向他学习了。”
李唯继续追寻,请出了二(2)班的杨阳,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阳的回答很出人意料:“我是向我们班的孙佳佳学的。”
一波三折,连李唯都没想到,要找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竟然如此“曲折”!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佳佳站在台下,扭扭捏捏,就是不愿意走上升旗台——连班主任的劝说也没用。
李唯没有罢休,她拿着话筒走下升旗台,亲自邀请这位害羞的小同学。
全校学生沸腾了,大家齐刷刷地鼓掌,鼓励孙佳佳走上升旗台。终于,陈奇、杨阳、孙佳佳一起站在了升旗台上。
李唯说:“这三位同学都很诚实,没有因为校长的表扬就说是自己的‘功劳。他们是我们滨海小学身边的榜样。同学们,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榜样值得学习呢?”
——选自2009年10月14日《中国教师报》《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闪亮》
这是滨海小学国旗下讲话变革后的一个片段。从中我们能发现,之前纯走过场和形式化的国旗下讲话,已经实现了华丽变身。这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说的方式的转变。单向的说变为互动式的说,训导式的说变为指导式的说,命令式的说变为关怀和理解的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讲话中所内含的盛气凌人与咄咄逼人,消除了讲话所携带的威权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说话方式的变化,使得“国旗下讲话”从荒山野岭的粗莽进化为学校文明的温情,教育气息也就随之浓郁起来。
二是说的内容的转变。选择主题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原则:尽量从孩子们的身边来;尽量同当下相呼应;内容尽量丰富。如此,国旗下讲话不再围绕某种说教和规章制度展开,而是走向学生,面向时代,开始在时代的浪潮里寻找道德、文化、品质的素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言说的必然。这一转变完全基于学生——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素材的时代感,都围绕学生而转。
三是说的主体的转变,演讲的主体从教师转移至校长,并不是要剥夺教师的权利,而是为了解决主题过于分散这一弊端。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在教育之中,而不是教育之外。我一直认为,校长是学校的精神领袖,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校长不可能到每个班去上课,国旗下课堂就正好提供了发挥校长应有影响力的理想平台。同时,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阐释者,此举还有效地促使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七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即使是下雨,也会坚持在室内利用校园电视台举行室内升旗仪式,直播自己的讲话。
转变带来了惊喜。慢慢地,国旗下讲话不再是过场和形式。每到周日晚上,同学们都会不断猜测,明天李校长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就这样,国旗下讲话成为了学生每周的期待。
三、嬗变:从讲话到课程的华丽转身
国旗下讲话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形式呈现。学生爱听国旗下讲话,但听过之后忘得也快。如何让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实效更扎实、深入、有效?
几经思考,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国旗下讲话延伸到班级课堂,把每周五的班队会调整到周一第六节,以便利用班队会开展延伸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大家发现这样调整时间后,班队会与早上的国旗下讲话正好呼应,学生在班队会中的活动,有效实现了国旗下讲话主题的深入讨论和纵向的延伸。
于是,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走进滨海小学任一间教室,都能看到孩子们积极热烈、畅所欲言的场景。很多班队会的主持、设计,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国旗下班队会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及时的二次课堂进一步补充、延伸、丰富、厚实了升旗仪式的内涵,使得国旗下的教育深入到了学生内心深处。
杨老师:你们想在童年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又希望收获什么?
张凌鹏:我希望种下诚信的种子,我希望收获诚信。
张诗淇:我也希望种下诚信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别人的信任。
沈楚京:我希望种下乐于助人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别人的帮助。
李海森:我希望种下好习惯的种子,我希望收获好的习惯。
葛乐鹏:我希望种下健康的种子,我希望收获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
张紫兰:我希望种下梦想的种子,朝着梦想不断努力,长大以后收获自己的梦想。
……
杨老师:说得太好了!如果我们上完厕所冲水洗手,不随地乱扔垃圾,就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如果我们言行有礼,乐于助人,就种下了一棵尊重的种子;如果我们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就种下了一颗诚信的种子;如果我们按时值日、按时交作业,就种下了一颗责任的种子。我们只有在童年就种下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的种子,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等优秀品质的社会栋梁,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这是滨海小学四年级(5)班第十五周国旗下班队会“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中的一个小片段。显然,国旗下讲话在已经延到了课堂。不止于此,很多孩子意犹未尽,放学回家,还和父母一起交流、感悟国旗下讲话及国旗下班队会中的问题——国旗下讲话就这样延伸到了家庭,带动了家长的参与。每周一的早晨,当我迎着朝阳开始国旗下讲话的时候,学校围墙外总是围满了前来聆听的家长。此情此景,让我充满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讲话慢慢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
序曲。周一的早晨,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入场、列队、升旗,然后是讲话。我尽量使自己远离一个训导者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贴心人,和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和互动,清楚地向他们传递我的期待。学生可以登上升旗台自由地表达观点,对我说的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但序曲仅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还需通过正曲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正堂。
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班主任老师围绕早上的国旗下讲话主题展开,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早晨讲话中可能有的震撼、同情、愤怒、快乐、理解、赞同等,重新梳理、反思,在讨论和碰撞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在中、高年段的一些班级,班主任还放手启用学生来担当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包揽了黑板上主题词书写、主题画的布置等工作,甚至还利用午休时间搜集材料制作精美的PPT。老师在小主持人遇到“难题”时,会适时地出声,予以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尾曲。学生下午放学回到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分享下午班会课讨论的过程、同学的观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态度,并询问家长的态度和观点,与家长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把自己一天来的感悟记录在国旗下感想本上。尾曲就这样很自然地把家长纳入到教育场中,实现了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体验、共同成长。
国旗下课程三部曲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学生们开始期待每周一早晨听校长讲故事,争先恐后地登上升旗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班会课上,即便那些学科学习并不出色的同学也表现雀跃,他们表达之流畅、观点之独到,常常让老师惊喜。在批阅学生们所写的国旗下感想时,老师们常常感慨,学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国旗下的话题,找到了亲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如此,滨海小学的德育便成功地实现了由被动到自觉的嬗变。
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教育不正是蕴含在一个个普通的教育细节里吗?滨海小学国旗下讲话变革迄今已七年,在开展国旗下讲话课程实践中,滨海小学坚持从儿童自身出发,从教育规律出发,从课程结构出发三原则,把国旗下讲话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四个维度进行扩展,经历了从单纯的讲话到互动的课堂,再到立体的课程,最后到学校文化生成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四次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也正是这样的课程熏陶,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构建发生了缓慢而深远的影响,让“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