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凤+姜绍臣
摘要:耕地地力逐年下降是长期潜在的危害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培肥地力是稳定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培肥地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培肥地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3
1 地力下降的原因
一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以来,由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提高了粮食产量,逐渐使农民片面认识了使用方便又能增产的化肥,从而忽略了有机肥的作用;二是农户的有机肥源减少。机械的普及导致大牲畜减少,农民又不善于开辟其他的有机肥源,认为积造有机肥费时费力,忽略了有机肥的全营养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等作用;三是以小四轮为主的耕作机具使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土壤容重增加,适耕性下降。
2 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能够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有机肥土壤条件。
2.2 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全营养。有机肥腐解后,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活性物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2.3 有机肥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有机肥含有的养分多但相对含量低,释放缓慢,而化肥单位养分含量高,成分少,释放快。两者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补充,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矿质养分的溶解。有机肥与化肥相互促进,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4 有机肥能够提高抗旱耐涝能力
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干旱情况下,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施入有机肥后,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间隙,使土壤变的疏松,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
2.5 有机肥能够减轻环境污染
有机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病菌虫卵,若不及时处理会传播病虫,使地下水中氨态、硝态和可溶性有机态氮浓度增高,以及地表与地下水富营养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甚至危及到生物的生存。因此,合理利用这些有机肥料,可减轻环境污染。
据肥料对比实验得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的地块要比单一施化肥的地块(相同养分)亩增产20%;而2003年在玉米施肥试验中,化肥配施农家肥(施兔粪与秸秆堆制的有机肥)玉米平均每穗粒干重280克,比单施化肥增产21.4%。由此看出有机肥独特的增产提质效果。所以大力积造农家肥或者购买有机肥,是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3 培肥地力的措施
3.1 加大人畜禽粪便积造力度
目前应该引导农民把人畜禽粪便、蒿草、秸秆、生活中没有污染的有机垃圾收集起来,也可以把附近养殖场废弃的粪便回收,统一堆放,经过高温多雨季节充分腐熟,能最大限度发挥农家肥应有作用,避免施用未腐熟农肥造成的病虫草害。
3.2 广泛推广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和根茬是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每亩地玉米秸秆干重200~250公斤,根茬干重80~100公斤,若全部还田,相当于施入有机质5%的农家肥7.1吨。目前,秸秆还田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堆沤、垫圈、过腹、直接还田等。其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是过腹还田,即玉米大豆等秸秆做畜禽饲料,其粪肥还田。堆沤,即把秸秆和根茬堆积、发酵、分解成堆肥后施入农田。直接还田,即收获后的秸秆、根茬在田间粉碎撒入地表,用耕翻机械翻埋入土或者采取保护性耕作的方式站秆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秸秆和根茬直接还田,杜绝田间焚烧。
3.3 因地种植豆科绿肥培肥地力
种植绿肥是广开肥源,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主要方法就是采取休闲轮作,以种植草木樨、紫穗槐、沙打旺等深根系豆科作物与其他农作物轮作。豆科作物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并能借助根瘤的作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将2~3年生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各种后茬作物可持续连年稳产,一般可比其他茬口增产30%。
3.4 推广使用能改良土壤的新型肥料
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腐殖酸肥、氨基酸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肥料都可以不同程度改良土壤、提供一定的养分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等作用。
3.5 推广机械深松和测土配方施肥
这是国家推广的两项重要农业技术。深松是打破犁底层最好的办法,因为犁底层土壤过于紧实,既不利于作物扎根,又不利于保水,庄稼很难长好,深松可以2~3年进行一次,深度一般要求25~35厘米为宜。测土配方施肥一定是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配方施用化肥,这样既保护了耕地,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作者简介:周淑凤,本科学历,镇赉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