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正,吴 瑶,段 明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南昌 330046)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仅有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年内水位变幅巨大,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自然地理景观。鄱阳湖水位和水域面积的变化造成鄱阳湖天然湿地各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水位高时以湖泊为主体,水位低时以草洲为主体。鄱阳湖蝶形湖湿地生境独特、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为白鹤提供了大量的栖息和觅食场所,是候鸟越冬的理想场所。鄱阳湖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在世界候鸟保护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92年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鄱阳湖湿地共有鸟类种数227种,于每年的9月份候鸟陆续抵达鄱阳湖,至次年的4月基本全部离开。据1998至2013年对鄱阳湖区越冬水鸟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年记录到34.01万只水鸟在鄱阳湖区越冬,其中,珍稀候鸟约有64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着丰富的珍稀濒危和全球受胁物种,不仅越冬候鸟种类多、数量大,且珍稀濒危种类之多也为国内外所罕见。
鄱阳湖作为“候鸟天堂”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连续多年的低枯水位影响了湿地植被与越冬候鸟[2]。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了7 m以下的低枯水位,且枯水季节提前到9~10月,使洲滩出露的时间平均提前1~2个月。据统计,2003~2010年鄱阳湖连续出现低枯水位,湖区部分水文站甚至出现历史同期最枯水位。星子站2004年、2007年水位低于7.5 m的时间分别达到31 d、21 d。2006年星子站10.0 m以下水位出现时间较正常年提前75 d,有65 d实测水位的天数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在2006年8月22日~2007年5月2日连续254 d星子站水位低于12.0 m。即使是2010年这样的丰水年,进入10月份后星子站同样出现了165天低于10 m的枯水位[2]。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与历年最低水位湖体面积相差31倍;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植被沙化严重,湖区现有沙化荒地267 km2[3];对湿地植被的生长与发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的迹象,严重的破坏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制约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2]。
碟形湖是指鄱阳湖湖盆区内于枯水季节显现于洲滩之中的碟形洼地,是季节性呈现的子湖泊。据不完全统计,湖盆内季节性碟形湖共有107个,主要分布在湖的南部,赣江三角洲最多[2]。碟形湖内在春季发育了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沉水植物群落和底栖动物,为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异质化的生境条件。随着鄱阳湖水位下降,碟形湖开始依次显露,这种生境为湿地生态系统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特别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候鸟的栖息。枯水期的低水位及其时间的提前和延长,使得鄱阳湖水位比以往更低、更枯,导致碟形湖的面积不断缩小,加上蒸发、渗漏等作用,碟形湖甚至有可能干涸,将使越冬候鸟的栖息地不断的缩小,栖息环境更加恶劣[2]。
图1 不同时间系列星子站平均水位比较示意图
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北部,以非地带性的湿地植被为主,组成湿地植被的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根据调查统计,计有90科257属475种,包括蕨类植物12科13属14种和被子植物78科244属461种。由于连续的枯水期延长,水位偏低,导致洲滩土壤含水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湿地沙化不断加剧,使植被的中生化、旱生化,外来入侵植物不断扩张,水生植被面积进一步萎缩,对湿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2]。
2.3.1 植被种群结构的变化
连续多年的秋季低枯水位严重地破坏了鄱阳湖的湿地植被生长及分布规律,使洲滩出露的时间提前、出露面积大为增加,严重的影响着湿地植被的生长与发育[5]。
丰水期维持时间短,水位提前下降,使局部地段过早出露,造成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水,造成湿地植物群落矮化、种群数量下降、种群生物量锐减。枯水期水位偏低使原本在枯水季节能维持50~100 cm的区域出露成为泥滩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于长时间的出露而死亡,使原有湿生植物群落向偏旱生的群落类型演替。低枯水位导致大量的中生性草本植物侵入,双子叶植物比重上升,外来入侵种数量增加。如:南荻群落矮化;狗牙根等外来植物入侵;马来眼子菜、水车前不断减少等。湿地植被的退化严重影响了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越冬候鸟取食产生了不利影响[2]。
2.3.2 植被布局变化
连续的低枯水位导致湿地的布局也发生了一系列演变,分布的面积逐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打破了原始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的格局。如:原盛产的红、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的野生菱角也很少见[5]。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为越冬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与丰富的食物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候鸟天堂”。但是持续低枯水位导致越冬候鸟栖息的鄱阳湖湿地面积不断缩小,越冬候鸟主要食物来源的湿地植被不断减少[2],由此导致越冬候鸟的栖息环境不断缩小和食物的缺乏,对候鸟越冬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低枯水位使鄱阳湖的越冬候鸟的数量减少,但是低枯水位使越冬候鸟的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据调查,2010年至2013年观察记录的候鸟种类与2003年前的侯鸟种类记录相比,有8个科,20属,83个种鸟类未再记录到,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二级保护鸟类20种。这表明低枯水位对鄱阳湖越冬候鸟种群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以正在不断减少的湿地植被为食物的越冬候鸟,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甚至一些种类濒临灭绝[2]。
加强民众对鄱阳湖湿地保护的环保意识,对当地居民普及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不能只从眼前利益考虑而忽视过度开发所造成的危害,组织周边群众学习如何保护湿地,掌握湿地资源合理使用的知识与技能,从根本上实现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防治结合。例如:印刷挂历、日历、笔记本等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宣传材料;与媒体打交道,多做些公益事,宣传鄱阳湖生态保护工作;招募志愿者从事保护工作等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鄱阳湖生态保护的工作中来。
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政策法规,对鄱阳湖进行综合性治理。进一步修改完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增强其可操作性,使鄱阳湖湿地保护迈入法制化轨道[4]。
目前,鄱阳湖管理存在着部门之间不协调、监管效能低下、管理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等问题。如与鄱阳湖相关的管理机构中,渔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草洲畜牧业发展属于农业部门职责范围,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与采砂监管归属于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的职责在于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方面,环境部门管理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交通部门的工作中心是港口布局与航运,除此之外,还涉及3市11县市区的鄱阳湖区还具有行政区域上的辖区划分,导致了鄱阳湖管理上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各部门的生态保护目标不统一。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鄱阳湖管理机构,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划分职能与责任,将更有利于鄱阳湖的生态保护。
水利是鄱阳湖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进行的核心工作[4]。通过建立一系列基建工程可以使管理生态保护落到实处。鄱阳湖水利枢纽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程手段,以保护“一湖清水”为出发点,以“适应性调度,阶梯式水位,动态化管理”为主要运行方式,能有效改善鄱阳湖生态系统环境。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助于湿地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为生态修复与生物群落发育提供保障,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支撑,使鄱阳湖的生境类型更为丰富。枢纽建设运行后使枯水期水位维持在10至11 m之间波动,使湿地面积扩大,有效缓解湿地生态缺水现象,遏制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改变因持续低枯水位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枢纽使鄱阳湖浅水水域增加,有效地遏制了低枯水位导致的湿地植被中生化、旱生化,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水生植被面积进一步扩张,促进洲滩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生长有利。枢纽有效的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有助于提升鄱阳湖整体承载力,将为越冬候鸟提供更为广阔的栖息空间与丰富的食物资源,不断优化越冬候鸟的种群结构,使鄱阳湖在我国乃至全球越冬候鸟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鄱阳湖湿地在全球鸟类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确保鄱阳湖生态安全上亦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国际意义。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多年的持续低枯水位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已产生了较大影响,湿地退化现象已经显现,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可望从根本上改善湿地土壤水分条件,缓解湿地生态性缺水,遏制湿地植被退化趋势,有利于改善越冬候鸟的栖息生境,使鄱阳湖成为名符其实的“候鸟天堂”。
[1]《鄱阳湖研究》编委会编.鄱阳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葛 刚.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湿地与越冬候鸟影响评估研究[R].江西省林业厅、南昌大学.2013.
[3]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学报,2007,44(2):318-325
[4]徐丽媛.浅析 《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DB].中国环境法网,2004.
[5]鄱阳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DB].湿地中国,2011.
[6]黄国勤.论鄱阳湖区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 [J].科技导报,2006,24(1):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