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朝伟,刘智娟
(1.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2.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重庆 400054)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本科毕业论文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度逐渐加强。与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专家在《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能否拿到学位已丧失了约束力,毕业论文应有的考核功能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1]55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上下围绕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243名受试者参加的调查显示,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根本不重视,可以取消[1]55。
作为一个2006年才开始获准设置的本科新办专业,翻译专业本科论文的撰写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改革毕业论文的撰写方式,让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改革课题组,对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多样化改革,在保留传统学术论文这一形式的基础上,新增了翻译实践报告和翻译作品认证两种新的形式。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总结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对本科教学的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Washback或Backwash Effect)是一个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的学术概念。它最初是一个语言测试理论中的术语,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会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反拨作用也被称为后效作用或后效效度,是衡量考试的一大指标[2-4]。对反拨作用的研究最早见于1982年Wesdorp在荷兰对多选题测试的反拨作用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广泛开展。1996年,《语言测试》(Language Testing)发表特刊,刊登了6篇关于反拨作用的文章[5-10]。这些文章既涉及反拨作用理论,又呈现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学界对反拨作用的研究向纵深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局面。2005年以来,剑桥出版社出版了4本关于反拨作用研究的语言测试系列丛书专著[11-14]。这一时期我国也有关于高考英语考试(NMET)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反拨作用研究的专著问世[15-16],对于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也有相关研究[17]。
然而,反拨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对于课堂教学而且对于整个教育体制都有影响,而国内反拨作用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测试研究,尚未应用于毕业论文等其他领域。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本科毕业论文在翻译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本研究对2013届参加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49名翻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与评价。这一研究视角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这些学生开始撰写论文之前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上届学长撰写论文的过程有较深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对照性研究结论;其次,这些学生全程参与了课题改革及论文写作过程,其认识较为全面,体会也较为深入,相关调查问卷的结论具有较强的采信度。
本研究主要调查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式的评价及对翻译专业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具体探讨以下3个问题:(1)本科毕业论文是否有必要进行改革;(2)毕业生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评价如何;(3)毕业生对本科论文的评价对翻译专业教学有何反拨作用。
本研究的对象为翻译专业2013届49名毕业生,均参加了本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方式的改革。
本研究工具是一份问卷调查。主要采用28个多项选择题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的评价,以此分析其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拨作用。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5个部分(如表1所示):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教师的作用、毕业走向与论文写作方式的关联性、改革效果的评价、论文管理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同时,为了印证相关调查结果,课题组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与访谈。
表1 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9份,收回43份,其中41份为有效卷,有效率为95.3%。问卷选择题、相关数据统计均手工完成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时问卷总数按43份计算,多项选择中涉及单选或多选均可的题目时,按单项占总份数的百分比计算分值。
在问卷调查中,受试者对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环节存在的必要性普遍心存疑虑,62.8%学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些学生中,30.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只要把大学期间应修的课程学分修够即可,不必撰写论文;37.2%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乃“大众教育”,毕业论文要求严格,撰写论文有点勉为其难;32.6%的学生认为现在多数论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抄袭等现象比较普遍,质量低劣;另外32.6%的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心存不满,认为“本科毕业生准备论文时正是求职高峰期,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还有4.7%的学生认为国际上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并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因此没有必要撰写论文。
在现行的以单一学术论文撰写作为毕业论文形式的背景下,受试者中除1人外,都认为这种毕业论文评价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选题存在不适、论文内容和答辩流于形式、抄袭现象严重、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等四大方面(如表2所示),与本文引言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2 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受试者中仍有37.2%的学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必要取消。其中39.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综合环节,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协调各种冲突的能力;27.9%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16.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另有18.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献研究能力。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现状很不满意,但同时又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以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这种认识比较集中地反映为其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的必要性上。在受试者中,81.3%的人认为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势在必行,其中39.4%的人认为改革必要性很大,41.9%的人认为改革必要性较大,仅有18.7%的认为意义不大或没必要(如表3所示),这一数据与参加项目课题改革学生的实际选择是一致的。数据显示,参加改革的学生中,除三分之一左右(32.6%)的学生选择了传统的学术论文以外,其余的三分之二(67.4%)全部选择了改革后的多样化方式。
表3 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
表4 所选论文形式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用
此外,从改革效果来说,69.8%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论文撰写方式对其能力提升明显(见表4),仅有1名学生(2.3%)认为改革没有效果;选择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中,48.8%的学生认为该形式对自身翻译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尽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他们普遍认为有必要改革现行单一的论文撰写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推行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
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综合检测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好毕业论文,首先应有一个好的选题。58.1%的受试者认为,毕业论文的各环节中,论文选题是最困难的,而在写作的具体困难中,30.2%的受试者认为“写作素材较少,材料难找”(如表5所示)。
表5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无题可选、无话可说”呢?黄源深教授经过十余年对英语专业的考察表明,“思辨缺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痼疾,甚至是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痼疾[18-19]。与此类似,王宁教授也指出“我们学会了如何说话和写作,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和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决不能满足浅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应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20]。由此可见,高校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高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素质、知识与能力,导致学生写作时面临“无从下笔”的尴尬境地。此外,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本科专业,考试始终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以考试(而非论文)占主导的考察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循序渐进地学习到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的方法,因此大部分毕业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偏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要解决学生“无题可选、无话可说”的尴尬,应该从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入手。一方面,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增开一些与文学、文化、语言对比等相关的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使选择“学术论文”的学生有话可写。其次,要淡化应试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教会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最后,由于改革后的毕业论文方式除传统的学术论文写作以外,新增加了翻译实践报告和翻译作品认证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在传统语言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翻译知识与技能”课程,如媒体编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联络口译、陪同口译、专题口译、视译、同声传译入门等。由于翻译专业具有重实践、重技能的特性,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必须包含“语言知识与能力”和“翻译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板块。课题组的改革研究发现,现行多样化改革对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正好跟上述两大板块的课程设置相吻合。可以说,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进一步凸显了翻译专业的实践特性,增强了毕业论文环节与课程设置的吻合度。
通过课题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方式由传统单一的学术论文变成了3种: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和翻译作品认证。由于课题改革启动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无法选择公开发表作品并申请认证,所以三分之二(67.4%)的学生选择了翻译项目报告,另外三分之一(32.6%)的学生选择了学术论文。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选择撰写学术论文的14名学生中,有14名报考了不同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中7人被录取。此外,对在校本科学生而言,鼓励其公开发表翻译作品或参与翻译实践项目并撰写被企事业单位认可的中外文译文,这种导向性虽然好,但对本科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即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翻译作品,最后选择这一形式作为毕业论文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换句话说,现在多样化的改革虽然实现了“多样化”的目的,但这种“多样化”是相对传统学术论文撰写这一“单一”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选择还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与“翻译实践报告”两种形式上。
由此,课题改革实践的研究结果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方式的反拨作用如下:
首先,“多样化”的改革导向性很好,但“多样化”的内涵有待拓展,“多样化”的形式还并不够丰富,可以考虑增加“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查报告”等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而不致于过于集中。
其次,“多样化”改革应该有明确的导向性,即具体的论文形式应该有明确的能力培养导向,可以鼓励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选择学术论文,有志于从事翻译产业、企事业单位翻译工作、政府公务员、旅游导游等工作的学生选择作品认证、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
最后,多样化改革中部分毕业论文形式对实践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为学生的翻译实践创造条件。举例来说,翻译作品认证要求学生本人或指导教师有机会从事作品或项目翻译(这样作品才有机会发表,项目译文才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翻译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具有从事翻译实验的硬件条件,翻译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这一切均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与翻译行业的合作,如聘请行业师资进行课堂教学,或与行业单位共建翻译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等。
课题改革对论文管理方式的评价主要是3个方面:(1)管理文件的齐全与有效性;(2)对学生工作量的合适程度;(3)学生对所在学院管理的满意程度。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93%)认为本次改革的管理文件是齐全有效的,仅有7%的学生认为论文管理中“有一些因素没有考虑到”,但并未列出没有考虑到的因素;41.9%的学生对学院的论文管理非常满意,34.9%的学生比较满意,认为管理一般或较差的各占 11.6%,满意率达76.8%;从3种形式的难易程度来看,39.5%的学生认为论文管理文件对学生的要求合适,41.9%的学生认为较合适,9.3%的学生认为不太合适,9.7%的学生对该项不置可否,难易程度认可率为81.4%。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对本次改革的管理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产生一些反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合理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缓解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压力。调查发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最快的要一个星期(23.3%),最慢的要一个多月(16.3%),2个星期内和1个月内完成的分别占25.6%和23.3%(见表6),因此应该保证学生有2个月左右的论文写作时间。此外,找工作、考研、毕业实习、学校或单位活动等四大因素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学生的论文写作(见表7),所以有必要合理安排学生毕业实习、论文撰写甚至级别考试等教学环节,缓解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压力。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将传统的八学期课程教学前移至前面七学期,把第八学期设为实践学期。
表6 本科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表7 冲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因素
其二,加强论文过程管理,防止抄袭并确保论文质量。虽然本次论文撰写并未发现抄袭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开题、盲审和答辩等环节的管理,避免抄袭现象。改革后的毕业论文形式,特别是翻译项目报告,开题时老师们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学生所选文本没有现行译本,否则很容易出现抄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学生论文进行检测,并加大对抄袭现象的处罚力度。另外,62.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盲审作用很大,要加强论文盲审;69.8%的学生认为让获优或最差的论文参加答辩不合理,应该采取统一答辩(占25.6%)或机器抽选(44.2%)的方式答辩,这样既可以确保公平,也可以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本次改革实践中,大多数受试者对指导自身毕业论文的老师是比较满意的,其中18名学生(41.9%)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专业功底好、科研能力强、指导作用大”,15名学生(34.9%)认为导师“专业功底、科研能力、指导作用等较好”。
但与此同时,有12名学生(27.9%)希望学院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遴选和管理工作”,11名学生(25.6%)认为“导师抹杀了自己的创造热情,限制了思维方式”,14名学生(32.6%)认为“导师应该在听取同学写作思维后再对学生论文进行修改指导”,11名学生(25.6%)认为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与指导教师沟通困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在学生与导师的主要沟通方式上,以“当面指导”为主要指导方式的仅占41.9%(见表8),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QQ 或MSN等聊天工具占剩下的58.1%;在老师指导学生选题方面,仅3名学生(7%)论文的选题来自教师课题。
表8 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主要沟通方式
以上数据说明,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的指导作用。具体说来,指导教师应该:(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热情,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尽可能地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自身工作、生活与学生指导的矛盾,尽量当面给予学生指导;(3)加强自身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课题,增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主要调查了2013届49名毕业生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的评价。研究发现,本次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在整体上是成功的,得到了受试者的正面评价,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学生评价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拨作用,特别是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管理方式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素质方面的反拨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调查对象较为有限,仅调查了49名参与课题改革的本科学生;调查方法较为单一,仅使用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因此,本研究只是对于本科教学(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反拨作用的初步研究,旨在引起学界及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教师和相关专家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与课题改革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其结论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和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希望能够为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54-60.
[2]Bachman 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Bachman L,Palmer A.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4]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Anderson J,Hamp-Lyons L.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J].Language Testing,1996(3):280-297.
[6]Bailey K.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3):257-279.
[7]Messick 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3):241 -256.
[8]Shohamy E.Test impact revisited:Washback effect over time[J].Language Testing,1996(3):298-317.
[9]Wall D.Introducing new tests into traditional systems:Insight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rom innovation theory[J].Language Testing,1996(3):334-354.
[10]Watanabe Y.Does grammar translation come from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classroom-based research[J].Language Testing,1996(3):318-333.
[11]Cheng L.Changing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Language Testing:A Washback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2]Wall D.Introducing New Tests into Traditional Systems:Insight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rom Innovation Theory[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5.
[13]Hawkey R.Impact Theory and Practice:Studies of the IELTS Test and Progetto Lingue 20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4]Green A.IELTS Washback in Contex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5]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院校统——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6]辜向东.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7]徐倩.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对外语专家和英语学科负责人的一次调查[J].外语界,2012(3):21-31.
[18]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19]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20]王宁.外语人才应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作出贡献[J].中国外语,2009(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