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250307)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3号),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应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日益增多,程度加剧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大学生中16%~25.4%的人有心理障碍;在中国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的人员每年以11.3%的速度在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辍学、自杀以及恶意伤害等事件屡见不鲜。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样本选取我校两年高起专新生12级和13级共862名参加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两次在2012年10月及2013年10分别测试。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运用SPSS16.0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两年的新生总体上共检出68人,占实测人数的7.9%。从下表可以看到,检出最多是强迫症状,其次是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等。
表1 2012级和2013级新生SCL-90检出情况(因子分≥3)(n=862)
通过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全国其他高校的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不管是我校,还是全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容乐观,轻度与中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还有一定的比例。从大量的研究资料中不难发现,高校新生中患心理障碍的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积极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健康、和谐和持续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指出,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问卷筛查、约谈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在新生的心理问题中比较突出。
新生入学适应困难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他们必须经历的第一道难关。个体从入幼儿园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直至进入大学更高层次社会化阶段,但是,大一新生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和之前生活截然不同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习惯、方式,进而打破了学生心理原有的平衡,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紧张、焦虑、恐惧、孤独、失落等。有相当多的学生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愿从事劳动,不注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衣服、被子请人洗或带回家让父母洗。另外,很多学生在抗挫能力方面比较差。当面临环境改变、学业不顺、生活感情受挫时,部分学生由于应对能力不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不能及时的调整、适应这些变化,就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冲突,造成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联系。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欠缺,阅历浅,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表现出过于主观片面、固执己见、自负,同时表现出不能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造成了自我认知障碍,比如自傲、自卑和虚荣。前两者是由于个体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盲目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自我夸大和自我轻视、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后者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对90%的国内毕业生无法胜任国际化公司的原因进行调查,得出的原因是“中国教育系统偏重于理论训练,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相比之下,欧洲和北美学生更倾向于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核心特点是没有创造性的个体被动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一直处在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在大学要改变以往的学习范式,就要对自己整个学习方法、形式、内容、策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有些学生不能及时的对这样改变加以应对,就很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学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导致自信心下降,继而带来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对考试的恐惧等。这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四年级(在我校相当于大学一年级)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
大学阶段不仅是个体发展专业能力的重要时期,更是充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时段。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现状。但是,有许多新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从而导致性格孤独和心理焦虑等心理问题。我校这两年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的人际关系敏感问题非常突出,排在第二位。
虽然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开始慢慢接受,许多高校也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由于大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宣传力度不大,再加上接受传统教育过程中,很多心理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不能正确的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造成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存在不科学的认识。还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也没有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不会进行自我调节。还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有精神病才进行心理咨询,即使自己通过自我觉察、看书、网上查询了解到自己在一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也会因为怕被同学耻笑,很少主动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帮助。这就需要学校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加强宣传和普及。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多措并举,综合施力,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进步,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逐渐显现出了它的重要作用。大学时期是个体正式进入成年社会前的重要转型期和准备期,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学习和形成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明确和稳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家庭、事业等方面做好相应的规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广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对大学新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而持续性的意义。
在很多高校,一般作为公共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少,时间短,见效慢,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广泛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利用宣传栏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心理手抄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以便更自信、更快乐的迎接大学生活;利用形式新颖和丰富内涵的心理标语展示,让新生内心充满阳光,幸福、快乐、健康的成长;编发心理刊物激发学生热爱心理学的激情;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分享观后感,启发大家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多角度理解。
积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并不断提升心理社团功能,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小组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灵使者”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宣传作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年级、班级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举办学生心理沙龙,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宿舍、班级、系(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学校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上报。这一机制可实现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快速反应,有效干预、迅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在新生入学时,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主题讲座,帮助新生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同时,讲座师生的互动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理解的深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十分有益。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全称是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更多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更好的服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实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及时予以救助或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培养健全人格。
[1]张文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吴风华.农业类高校大学生读者心理健康及其主要途径[J].中国科技知识.2012:2.
[3]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张冬毛,陈顺利.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践与探索,2009:35.
[6]冯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3:4.
[7]次仁央宗.论高职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8]周晓东.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少年研究,2008:1.
[9]刘宝玲,李蓉.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医学教育,2005:12.
[10]蔡立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