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森林文化功能打造现代人文林业浙江版
◆撰文/林云举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浙江自然条件优越,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也是中华森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森林资源、活跃的林业生产实践,孕育并承载了五彩缤纷的浙江森林文化,不仅形成了淳朴典雅的民风民俗和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提升了浙江林业的品质品位。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全面实施五年绿化平原水乡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着力构建现代人文林业”,这为我们丰富完善浙江现代林业的内涵和活力提出了新的使命,为凸显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是关键。
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为人类提供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应该成为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人们不断地利用着森林,利用其资源,利用其价值,来实现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与森林的兴衰有着紧密联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森林作为自然物,深深烙着人类精神的印记。这里所说的森林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质概念,而是融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文化符号。在这些精神印记中还包括人对山岳森林的原始崇拜,其基本内涵体现的也是人文精神。例如,竹子坚忍不拔、凌空有节、蓬勃向上,松柏挺拔独立、四季常青,梅凌霜傲雪、独步早春,榕树憨厚慈祥、从容大度等,处处都体现着人文精神,展示着森林的独立、坚忍、包容等精神内涵。
森林的风俗民情。森林的人文性广泛渗透在风俗民情之中,如用桃子、李子、竹子、枣子等表示生殖旺盛;用松枝、柏叶表示常青、长寿,以及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松柏常青、喜鹊登枝、梅开五福、兰桂齐芳、桃李满园、桑梓乡情等。森林的人文性积淀在传统的福文化、平安文化、吉祥文化之中。现代社会用鲜花寓意友谊、爱情、繁荣,用绿色象征健康、时尚、和平等。从更深层次来说,森林文化对民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文化传承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客观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物质层面看,森林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系统和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来源地,两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精神层面看,森林文化的产生源自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包括对山岳、植物、动物的崇拜等;从制度层面看,则主要通过国家、地方、乡里的各种制度,约束和规范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活动;从行为层面看,我国从古至今一直维系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系,确保山林川泽、鸟兽鱼鳖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永续利用。而且作为对中华传统生态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传承与延续,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森林的历史遗产。在文明长期的演进中,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包括了与森林文化密切相关的古村落文化、园林文化、古树文化、名人文化等。这些既是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又是林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史家借以开启和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如西湖孤山的梅妻鹤子等等。正是这些历史的人文沉淀,使森林摆脱其世俗的物质性和功利性。而具有人文的品格,并使森林焕发出神秘又原始、宁静又庄严的色彩。又如,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木制建筑构件和器物。之后,在浙江桐乡罗家角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宁波慈湖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遗址,都有木制的建筑构件或木器发现,这足以证明我省的森林文化历史悠久。森林既属人世(人文精神),又入境界(自然主义),僧人、道士以及失意的士大夫阶层,多退隐山林,以求宁静,究其原因,皆因森林的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精妙所致。
森林的哲学意义。森林哲学是关于森林的哲学理念,重点在于解读森林是什么、如何认识森林、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森林的价值等。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将人和万物看作天地的衍生。森林作为万物之一,在自然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集中体现在五行学说中。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五行关系,也是一种阴阳关系。人的作用是认识并维护好这种关系,使自然万物和实生物“阴阳和谐”。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文化不能反自然。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享受物质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只能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范围之内。
森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多种功能,它能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快现代人文林业发展,必须以森林文化为载体,精心谋划,超前部署,以“弘扬森林生态文明,着力构建现代人文林业”为统领,充分发挥森林文化的多重功能和多种作用,推进森林浙江建设。
一、发挥引领作用,树立生态文明思想理念。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思维指导决策部署。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森林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阵地。要加大《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修改完善工作,全面提高领导干部及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支持林业部门依法行政,推动依法治林进程,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职责和任务。二是要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以制度设计提升保护自觉。要建立有效的森林生态文明制度,使之适应社会和林业的发展,提高国民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增强民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使社会成员在行为上协调一致。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湿地资源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各级林业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切实承担起国家公园试点的具体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市县区域的生态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制度要求,在保护基础上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三是要传播先进思想,以文化影响激发造林热情。省委书记夏宝龙曾多次强调,种树就是种财富、种发展,种树就是种环境、种健康,种树也是种文化、种历史。不少市县主要领导对绿化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例如,“绿化是城乡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就是‘种’景观的美化工程”,“植树造林就是传承文明,经营绿色就是经营优势”等等。这种来自高层的声音、造绿增富的理念最易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的影响力会激发出全社会极大的造绿热情。四是要提倡文明新风,以清风正气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森林价值观,让百姓接受森林文化的熏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人们普遍认同的森林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范与行为。继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通过各级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开展平原绿化、森林城市创建,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业、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等,加深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理解。
二、发挥教化作用,培养健康良好行为方式。一是强化森林生态科普宣传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森林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为目标的国民森林教育,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态意识,形成全民自觉爱绿护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社会风尚。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森林科普活动,结合“植树节”、“竹文化节”、“世界地球日”等活动,通过图书、报刊、网络、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媒体,开设森林科普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群众性森林科普教育活动,建立森林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二是推进物质载体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基地评选命名,探索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生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等为辅的载体建设,如建立自然生态历史博物馆、林业历史博物馆、森林博览城、林业成就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划建森林文化旅游区、古树名木保护区,收集陈列护林碑刻、营造纪念林等。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需要挖掘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还可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三是开展森林体验式活动,让人们在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亲身感受中,认识森林之美,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组织市民参与森林体验活动,开展山地自行车赛,登山攀岩,学生森林夏令营、冬令营等与森林息息相关的活动。积极推进森林古道(绿道)建设,充分挖掘古道文明发展的印记,吸引市民、游客前往跋涉探秘。
三、发挥美学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一是不断挖掘森林美内涵。森林以其安静、神秘、秀美等审美特征,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对它的热爱和向往。春秋时期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唐代诗人杜牧有诗赞美森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森林美学是人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创作的基本素材,森林美和自然美通过单纯的愉悦体验影响人们的伦理判断和道德情感,因此森林美学作为森林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文林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二是体悟森林美,提升精神境界。森林的绿色,森林散发的芳香、释放的氧气、对空气的杀菌净化等,都能对人的生理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感到身心轻松舒适。中国森林旅游文化传统悠久,古代涉及森林旅游的诗辞歌赋等文学作品就有很多,大多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森林风光的赞美和人回归自然欣然为乐的情怀。森林的绿色给人美感,而且也能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如降低血压、消除视觉的疲劳等。人们面对大森林,会由衷地崇拜、爱慕。三是开展森林最美系列等评选活动。美丽浙江,美在森林。要继续开展“最美系列”、古树名木等评选,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推动美丽浙江建设。普及花卉园艺进家庭、进社区等活动,对民众宣传森林之美,既能提高民众对自然美、森林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对森林的情感,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又有利于增强民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尤其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林业专业人员创造森林美的能力。如省林业厅摄影活动小组的成员们以镜头记录浙江山水之美、生灵之美,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真实反映了美丽浙江的发展面貌。
四、发挥经济作用,提升林业产业文化实力。一是注重林业文化创意创新,加快新产品研发,提升林业经济软实力。创意产业是“无边际”的产业,是以“创意”为理念、以“文化”为核心的总体经济活动,是一种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产业。我省是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一、二、三产竞相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林业产业体系,在创意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创意林业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如中国竹子之乡安吉,从蓬勃发展的竹产业,到长三角最佳旅游休闲目的地,再到红红火火的农民竹文化艺术团、博物馆,安吉人挖掘竹文化、弘扬竹文化,将文化的“软实力”变成发展的“真功夫”。云和木制玩具从“木头玩偶”到“童话世界”,由“卖玩具”向“卖文化”转变,真正实现了“扬文化,强产业,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养生新兴产业,让人走进森林,增强林农致富能力。依托我省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养生需求为目的,加强森林休闲养生基地、森林古道(绿道)、森林人家等示范项目建设,打造进森林氧吧、尝森林美食、赏森林美景的森林休闲养生品牌,既让更多的人在森林中感受森林的独立、坚韧、包容、固守、中和、协作精神,也造就了我省的森林休闲养生新兴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三是拓展产业外延,加快展会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我省成功举办了2014中国(萧山)花木节,国内近2000家花木企业和国外26家企业参展,达成销售意向6.5亿元,比上一届增加18%,再创历史新高。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2家企业参展,吸引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1.22万人次采购商、参观者到会参观采购,实现成交额46.83亿元,同比略有增长。下一阶段,仍要巩固和提升林产品市场培育,举办好第八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各地要充分挖掘本地森林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主动承担文化使命,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城市、山区、平原、沿海、水乡的特色,适时调整经营管理内容和策略,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区域风格,推进浙江森林文化及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林业发展之路,是浙江现代人文林业理念的集中体现。林业是社会文明的载体,发展现代人文林业是丰富浙江历史与生态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建设,弘扬森林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