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骚乱,美国永远的痛

2014-12-24 08:57朱宇伦
新民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弗格森威尔逊

朱宇伦

光明总与阴影相伴,在美国横跨北美大陆的广袤版图上,“繁荣富强”无法简单地概括这个国度。纵使披着“世界第一强国”的外壳,光鲜的外表下,美国也有着这样那样难以言说的龃龉龌龊。黑人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种族问题,这个几乎与美国建国史一样长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大陪审团裁定,不起诉在今年8月9日枪杀黑人青年布朗的白人警察威尔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裁定引发了美国黑人群体的极度不满,随即在全美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进而是波及170座城市的全国性骚乱。

几根雪茄引发的血案?

事情的起源还要追溯到3个月之前,2014年8月9日,11时45分,正开车执勤的警察威尔逊,听到广播中说有人偷窃附近店铺的雪茄烟,偷窃者为头戴红帽、身穿卡其衬衫、脚穿黄色袜子的黑人男子,该男子身边有另一名男子。接着,威尔逊在路中央看到18岁的黑人青年布朗和他的朋友——威尔逊注意到布朗恰好戴着红帽、穿着黄色袜子,而且手上还有雪茄烟。

威尔逊广播请求支援,然后倒车挡住布朗和他朋友。有目击者说双方争执并“一阵扭打”,当时威尔逊坐在车内,布朗在车窗外。但是证词在此处出现了互相矛盾:有人说布朗身体没进车内;而根据当地警长乔恩·贝尔马尔所说,“这起枪击案的起因是布朗与警员的肢体冲突”——他表示布朗部分身体伸进了车内,并且打了威尔逊,而事后威尔逊的脸上也确实发现了红肿。

之后,威尔逊拿出手枪,在车内开了两枪,其中一颗子弹打在了车门扶手上,另一颗不知所终,布朗右手拇指的一处伤口可能就是在此时造成的。威尔逊的车内发现了布朗的血迹,位置在驾驶一侧车窗的内侧、左侧后门以及威尔逊的衣服和枪上。

枪响后,布朗有些犹豫,然后逃开了。威尔逊从车内出来,开始追赶布朗。据另一位目击者皮亚杰·克伦肖说,在追击了20英尺后,威尔逊再度开枪,

到了街角,布朗停下来,回头朝向威尔逊,威尔逊也停下来,随后布朗朝威尔逊靠近。此时,目击者证词又出现矛盾:一来,有人说布朗静止在原地高举双手,也有人说布朗在简短的抬手之后就向威尔逊靠近;二来,目击者之一的詹姆斯·麦克奈特说布朗是步履蹒跚地走向威尔逊,也有人说他移动速度很快。

目击者的证词还显示,当布朗朝威尔逊靠近时,威尔逊就开枪;布朗停下来,威尔逊也停下来。威尔逊又开了几枪,最终杀死了布朗,布朗在距离威尔逊的车子约47米的地方倒下,陈尸于弗格森小镇的街头长达4个小时。尸检显示,打中布朗的6颗子弹都是从前面射出。

目击者们有些模棱两可乃至自相矛盾的证词,以及法医尸检的结果,为我们大致还原了一个案发的场景。但究竟是警察威尔逊为了执行任务抑或是正当防卫而开枪打死了布朗,还是黑人青年布朗实在无辜,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以一种十分巧合的姿态,出现在了威尔逊的枪口之下?警方与被害人一方各执一词,仅凭着当前这些不具有完全说服力的证据,恐怕难下定论。值得一提的是,18岁的布朗之前刚刚被大学录取,本身并无犯罪记录。而警察威尔逊业已执法6年,从未有过违纪行为。

而公众的目光,已经不仅仅聚焦于案件本身,“白人警察”枪杀“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这几个关键词,在种族歧视问题根深蒂固的美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就在事发当晚,当地民众在布朗被枪杀的地方点燃蜡烛、摆上鲜花,举行了临时的悼念仪式。而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一名警察允许警犬在鲜花上撒尿。稍后,警车压碎了鲜花和蜡烛。警方的这一行径无疑是火上浇油,引发了参与和围观民众的强烈不满。

8月10日,一些人就聚集在警察局门口抗议,还有一些人情绪激动,开始抢商店、砸汽车,与警察对峙。直到11日凌晨2点,警方才将抗议群众驱散。

这些,仅仅是一个开始。随后的3个月之中,弗格森小镇的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并且大有蔓延到密苏里全州的趋势,当地居民不断爆发抗议游行示威乃至骚乱,与当地警察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8月19日,警方不得不逮捕了当天参与游行的47名示威者。而在先前,16日,弗格森小镇所在的密苏里州州长杰伊·尼克松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并规定在弗格森开始实行宵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

但是伴随着威尔逊姓名的公布,以及布朗尸检结果的出炉,来自美国黑人群体的抗议并没有削弱的意思。相反,之后的3个月之间,暗流涌动,一种不满的情绪一直在美国社会尤其是黑人阶层中酝酿、发酵。

直到24日,密苏里州大陪审团认定威尔逊无罪。这种不满的情绪,仿佛打开了闸门,一泻千里。

在波士顿,在纽约,在达拉斯,在洛杉矶,在亚特兰大……在美国的各大城市,抗议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这股浪潮不断蔓延,很快波及到整个美国,170座城市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了骚乱,警车被砸毁,商店被打砸抢劫,纵火事件亦是屡见不鲜……

这几乎是美国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性抗议浪潮,美国政府不得不出动大量的警察力量用以维护秩序,截至26日,已有400余名抗议者遭到逮捕。

一起枪杀案,让美国社会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上,泛起了经久不息的涟漪。

追根溯源

种族歧视,这是现今的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便是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你依旧会在种族主义残留甚多的南部听到“不要和黑人小孩玩”的训斥,你依旧会在纽约街头听到这样的提醒:“千万不要去哈林区,那里住的都是黑人,不安全。”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号称“民族大熔炉”,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如今在美国的人口的组成之中,占据的比例其实很小。组成美国3亿多人口的,80%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从欧洲越洋而来进行殖民的白人的后裔,8%是亚洲裔、拉丁美洲裔以及当地的原住民等少数族裔,剩下的则是占到总人口数12%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美国黑人”。endprint

如果说,欧洲白人的到来是为了“开发”新大陆,亚裔等少数族裔的到来是为了所谓的“美国梦”,那么,黑种人在北美大陆的起源,则完全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历史。奴隶制虽然早已被废除,但是,或许正是因为到来时的卑微,黑人社会地位已经获得极大提高的今天,美国黑人依旧处处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

在美国,相比于白人阶层,黑人的犯罪率、吸毒率、罹患艾滋病等疾病的概率都高得多。贫困导致受教育程度下降,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无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改善生活,找不到工作又意味着失业,失业意味着更高可能的犯罪几率,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贫困——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而对于普遍收入较高的白人阶层,却是一番截然相反的良性循环。

以枪击案发生的弗格森小镇为例,在弗格森所在的县,非洲裔美国人的失业率高达26%,而白人失业率为6.2%,失业率彰显了美国不同人种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还体现在教育、文化、生活、工作等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白人居民相比,黑人居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透过弗格森案件,我们能够看到的,还有美国枪支滥用的问题。我们或许实在难以把责任全都归咎于威尔逊一人身上——美国的大多数州县都立法宣布了枪支持有的合法性,这也就导致了枪支的泛滥。美国警察执法时也就绷紧了神经,指不定对方把手伸进口袋之后,掏出的不是驾照,更不是糖果,而是一把黑乎乎的手枪。

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忽视案件背后的事实——美国每年约有400人在警民冲突中死亡,1/4涉及白人警察和非裔人士,而其中非洲裔死者比白人警察要多两倍以上。平均每隔28小时就有一名黑人青年死在警察或其他武装执法人员枪下。

进行公众利益调查的非营利性新闻机构ProPublica对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警察枪击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过去30年中,和同年龄的白人相比,年轻的美国黑人被警察打死的几率要高21倍以上。

在美国各大城市警局之中,白人也是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警察局的种族构成往往不能够对应于当地的种族构成。以纽约为例,纽约黑人占26%,然而警察中黑人比例仅为16%。

而在密苏里州的12人大陪审团之中,白人占了9人,黑人仅有3人。这显然成为了抗议者指责司法不公的论据之一——毕竟案发地弗格森小镇的黑人比例达到了七成。布朗之死,像极了2012年的特雷文·马丁枪击案,对于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司法公正,提出了深刻的拷问。

这是整个美国的问题

美国政府,在这起案件中的立场,似乎格外尴尬。

从总统奥巴马到2016年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热门希拉里·克林顿,再到几名瞄准白宫的潜在共和党候选人,针对枪击案的表态都相当谨慎,有人甚至干脆选择缄默。

而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的奥巴马,无疑又是那个感到压力最重的角色。

24日晚间奥巴马发表紧急电视讲话,表示理解部分民众“深感失望、甚至愤怒”的心情,但是呼吁民众要冷静、要尊重陪审团的决定,不要采取暴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早在8月,布朗的葬礼期间,奥巴马就派出了自己的3名白宫助手,参与葬礼。

奥巴马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格外谨慎,这也符合他的一贯态度。尽管他在任内曾多番尝试推进种族平权,但每当遇到丁点反抗便弃械投降。为了避免政敌攻击,奥巴马在种族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比较保守和中立,黑人生活并未就此改变。

或许奥巴马也是有苦难言,毕竟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对类似问题的处理,从来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难题。执法部门永远找不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平衡,难免落得一个里外不是人的下场。有人说,美国社会政策对于黑人族裔过于宽松,反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执法过严,又会被轻易归类到种族问题上。

此次骚乱还波及到了海外,英国伦敦的托特纳姆地区便爆发了小规模骚乱,在加拿大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甚至极端组织ISIS也加入了煽风点火的行列,意欲诱导更多的美国黑人加入到摧毁美国的“圣战”之中。

这样的情形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1992年的洛杉矶骚乱——1992年洛杉矶黑人罗德尼·金酒后驾车遭白人警察追捕殴打。虽然警方的凶恶暴力有旁人录像铁证,涉案4名警员却被加州陪审团宣判无罪,由此引起洛城黑人的打砸抢烧大骚乱,先后共有7000多起纵火,53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将近10亿美元。最后联邦政府空前出动了国民警卫队、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才得以逐渐平定。

就目前来看,或许事态不会发展到如同20多年前那样,但是,如果种族歧视的痼疾不除,那么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更多个弗格森事件出现,更大规模更为严重的骚乱恐怕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不是弗格森的问题,这是整个美国的问题。”奥巴马的这一番话,多少反映了当下美国种族问题乃至人权问题的严峻性,在更深层次上投射到了美国政治法制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距离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如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至于这个“美国梦”何时能实现,大概奥巴马们还需要长久的努力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弗格森威尔逊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双面威尔逊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宣判不公 弗格森抗议不止
弗格森枪声再次戳痛美国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