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玞珪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柔和变化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流畅;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的一种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认为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有四个字,完整的诗名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
“玉壶买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到出处。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先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
“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其或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和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做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做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那么,“玉壶”与“春”连在一起,为什么就指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类呢?
“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不晚于元代。《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同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唐代时人们多称酒为“春”,后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云:“唐人名酒多带春字。”《武林市肆记》上也记载有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萧》诗云:“恨无百斛金陵春,同上凤凰如上醉。”此处的“金陵春”也是酒名。直至现在,许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阳春、五粮春等。这样,我们可以有如下推侧:“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在当时(宋代)是“江州(或邻近地区)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会是某种固定的造型—可能会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造型,因为这种酒长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状也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形成前的准备
一般都把玉壶春瓶的创烧年代定于宋代,但实际是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
大约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玉壶春瓶的名称,在此之前,它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因此,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形状是逐步发展、演变而定型的,从出土实物可以证实这一点。早在南北朝时期,江西、福建、湖北地区就出现了类似的瓷瓶的造型,而这些瓶又与汉、晋时期某些瓷壶的形状很相似,其间或许有某种联系。
此种瓶类的造型经隋、唐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步定型。隋代类似的瓶类其颈、腹、足都与玉壶春瓶接近,只是口仍为南北朝以来的盘口,但已颇有后世玉壶春瓶的模样了。
玉壶春瓶的定型
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制。与宋基本同时的辽、金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陶瓷烧造学习汉地风范,也有烧制玉壶春瓶。
宋、辽、金时期玉壶春瓶的釉彩品种包括了白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三彩等不同种类,装饰以素面为主,并有暗花、彩绘等手法。器型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一种是口微撇,颈细长,杏圆腹,颈与腹转折明显,颈与腹的比例约为1∶1,圈足外撇,这种式样的造型特色较为鲜明,在数量上也较其他型式为少,是玉壶春瓶的初期型式之一;第二种是颈部与腹部衔接弧度缓和,颈较粗,腹较浑圆;第三种颈较瘦,与腹部衔接处起伏明显,腹呈椭圆形;第四种口外撇加大,颈很细,腹鼓圆,圈足较高,从上到下起伏明显;第五种已经与后世的玉壶春瓶极为接近了。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绝大部分是用做酒器,另有少量用做陈设器。
玉壶春瓶的大发展
元代的玉壶春瓶烧造数量大,以青花、釉里红、影青、青釉(龙泉窑)等釉彩品种最为丰富,品种繁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轮廓线生硬挺直的,一类为轮廓线柔和顺畅的。
元代的玉壶春瓶造型丰富,对后世玉壶春瓶的制作影响很大,以后明清各期的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在用途上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宋代的实用酒器逐渐向明清时期的陈设器转变,这一点,仅从它本身的器身装饰上就可体察一二。
早期器身的装饰较为朴素,或白釉,或白地黑花,或影青釉,基本为光素无纹,偶有图案或文字。器物本身制作也较粗糙,不甚讲究,线条未见优美,接胎痕迹明显,显然不是专供人欣赏品评的,更多的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元代的玉壶春瓶装饰逐渐增多,釉色品种也丰富起来,青花、釉里红等新的釉彩品种,使这一器物在装饰上更加多姿多彩。
器身装饰繁复、细腻、层次分明,体现出元代器物装饰的整体特点,而且图案更具有欣赏意味。主题纹饰或为行龙,或为莲池水禽,或为寓意吉祥的文字,让人们陈设、赏鉴的内容丰富了起来,显然这些内容与原本作为酒器的用途无多少直接联系。
玉壶春瓶的调整完善
明代的玉壶春瓶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制品为代表,中期以成化制品为代表,晚期以嘉靖制品为代表。
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处于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之中,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转折明显,远不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疏朗,给人一种憨笨的感觉。永乐、宣德时期的玉壶春瓶处于从粗放向细腻转变的阶段。明代中期的玉壶春瓶整体造型秀丽圆润,大小适中,可以以成化时期的两种类型作为代表。明代晚期玉壶春瓶的制作越来越少,一般都为撇口,细短颈,长腹下丰,圈足微内敛,外廓曲线尚算圆润。
明代的玉壶春瓶早期多见白釉光素器、白釉暗花器以及青花器,中期、晚期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在图案纹饰上,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内容。龙的纹饰是宫廷御用的品种,一般人是无法享用的,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一种具有鲜明等级性的装饰内容,因而以此种图案为饰的玉壶春瓶制作规整、绘画精细、装饰繁复、极尽豪华。梅、兰、莲等题材颇能引起文人士大夫们的共鸣,而花鸟、树木适合一般殷实人家的口味与追求。
玉壶春瓶由盛而衰
玉壶春瓶发展至清代,造型上并未有多大的变化,工艺上则较前代更为成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玉壶春瓶在造型上区别并不显著。乾隆时期中国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玉壶春瓶也被大量烧造,但造型种类却并不多。乾隆以后,玉壶春瓶的烧造逐渐减少,多数为仿前代的作品,在纹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造型变化不大,较前代显得笨拙,往往比例失调,特别在晚期呈现出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看上去不太舒服。工艺水平下降了,远不及以前的造型精美。
作为一件陈设品,玉壶春瓶在清代的赏鉴意义进一步加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器物的釉彩品种不断增多,远较明代丰富,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祭红、斗彩、珐琅彩、粉彩、各色釉地五彩等。从纹饰内容看,除继续沿用明代的图案外,人物故事、吉祥文字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以竹石芭蕉为主题纹饰的青花玉壶春瓶十分流行,从乾隆时期到清末都有烧造,成为一个具有时代风格的系列品种。
自成体系的玉壶春瓶
明、清两代及至以后的玉壶春瓶,完全是以陈设品的面目出现的,被人们陈设、鉴赏的功用成为其制造的主要目的。从皇室至官僚士大夫以至殷实人家,都把玉壶春瓶作为一种陈设品,这不仅因为其造型优美,更重要的是其装饰工艺受人青睐。
玉壶春瓶是中国古代瓶类中特有的一种器型,自成体系。以上讨论仅限于瓷器一类,此外尚有玉器、金银器,也有铜胎珐琅器等不同的质地。玉壶春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被其他器物所借鉴使用,如许多瓶类、壶类都用玉壶春瓶的造型作为主体,加上其他附饰(如耳、铺首、柄、流、盖等)而冠以新的名称,像明清时期的许多执壶就是这样,只是比玉壶春瓶多了流、柄与盖,因而也被称做玉壶春执壶。这些从玉壶春瓶派生出来的新器物,虽然名称各异,但仍属于玉壶春瓶范围内的系列类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