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钢
摘 要:《流浪母亲》是1936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兰格拍摄的一张照片。总体来看,《流浪母亲》既是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与体现。长期以来,国内对《流浪母亲》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一是将这幅照片误译成《移民母亲》,二是对《流浪母亲》所反映内容的认识比较片面。《流浪母亲》是经济大危机强大破坏力的深刻写照,是美国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是女性伟大母爱的体现,是改进美国社会不公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兰格;《流浪母亲》;移民母亲;汤普森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3-0315-04
《流浪母亲》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多萝西娅·兰格的传世之作,自从1936年3月发表后就备受社会关注,现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流浪母亲》既是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与体现,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写实照片,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在美国,学术界对《流浪母亲》内涵、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例如艾米·莱恩的《流浪母亲研究综述》[1]就比较具体介绍了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在中国,《流浪母亲》也是人们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之一。从总体来看,国内学界对《流浪母亲》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与全面,还仅仅停留在对照片本身人物形象的解读上,缺乏对照片实际内涵的分析与探讨。
在笔者看来,《流浪母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是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缩影,也是美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流浪母亲》的产生
多萝西娅·兰格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摄影师,她虽身患残疾,但却有着坚定的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她主张用相机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20世纪30年代,她受雇于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负责采访报道美国西南地区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
1936年3月的一天在经过一个月实地调查,完成预定工作后,兰格拖着疲惫身体驾车回旧金山。途经加利福尼亚州尼波莫时,路见“摘豆营地”字牌。起初兰格疾驰而过,但本能和好奇心又驱使她掉头,查看这个营地的实际状况。因为她知道这一年该地区豌豆因冻雨而严重歉收,这些农业工人的的生活肯定受到了极大影响,但具体如何还不清楚。
兰格迅速进入营地,来到一个临时住所前,这是弗劳伦斯·欧文斯·汤普森一家的栖身地。这个家庭糟糕的生活状况令兰格无比震惊。随后,她拍摄了一组汤普森以及其子女为主角的照片,其中《流浪母亲》最为为世人熟知。完成拍摄后,兰格一刻没有停留,连夜赶回旧金山。在与《旧金山新闻》编辑商讨后,第二天就以《流浪母亲》这幅照片为背景,发表了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摘豆工人的艰辛生活。
二、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的认识
《流浪母亲》一直是人们研究美国大危机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总体来说,国内研究者对该照片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目前有四篇文章粗略地介绍了《流浪母亲》的概况,但均未对其历史价值展开深入地探讨。
另一方面,《流浪母亲》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历史、政治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但长期以来国内对《流浪母亲》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与不足,缺乏深层次的探讨。
第一,将这幅照片误译成《移民母亲》。例如蔡昉所著的《摄影师眼中的移民母亲》[2]和夏雨所著的《充满关爱的视线——多萝西娅·兰格的创作与作品》[3]均将汤普森称为移民母亲。
他们的这些错误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照片主角汤普森个人的具体状况,不熟悉汤普森的背景,完全从字面翻译所致。实际上,弗劳伦斯·欧文斯·汤普森是纯正血统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来自切诺基家族。
汤普森早年生活十分不幸。在她出生前,父亲杰克逊·克里斯蒂就抛弃了她的母亲玛丽·简·科布。1905年初其母嫁给了查尔斯·阿克曼,汤普森随之有了新的生活。但新家庭依旧贫寒,在俄克拉荷马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小农场上勉强度日。1921年汤普森结婚,为了改善生活,与丈夫一起来到加州寻找工作机会。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三年换了3次工作,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体力繁重的农业劳动。1931年在怀第6个孩子的时候,丈夫因患肺结核去世,生活的重担由此就完全压在汤普森肩上,不停息地劳作,尽一切可能去养育子女成为汤普森最重要的任务。在回俄克拉荷马待了一段时间后,汤普森带着父母和子女再次来到加州。此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州的经济环境并不比美国其他地区好得多,汤普森成为流动工人队伍的一员。由于工作不稳定,汤普森一家生活穷困潦倒,经常食不果腹。她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流浪成为生活常态,桥洞一度成为栖身之地。1936年汤普森举家沿着101号公路前行,来到了摘豆营地,落魄的她们巧遇兰格,遂成为兰格照片的主角。
上述表明汤普森不是国内学界长期所认为的移民,而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美国贫困农民的一个缩影,是美国南方农业工人的代表。如果真要说是移民也只能是美国内部人口流动的移民。所以将《Migrant Mother》翻译成流浪母亲是不合适的。
第二,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所反映内容的认识比较片面。兰格所拍摄的《流浪母亲》从人物肖像、举止、衣着、居住条件等多角度描绘了加州流动农业工人家庭在经济大危机中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由此人们对照片背后蕴含的意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多年以来,在中国的历史教学中,《流浪母亲》这幅照片一直被引用,特别是高中历史新课标前的教材。但国内学术界对《流浪母亲》所反映的时代内容的解读只停留在经济大危机破坏性层面,只止于经济危机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冲击,缺乏更深层次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三、《流浪母亲》的历史价值
与中国历史学界不同,在美国,《流浪母亲》已获得近于神话般的地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美国历史中一个时代的象征。罗伊·斯特瑞克提出《流浪母亲》是大萧条时代最重要的照片,著名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将《流浪母亲》称为人类有史以来以图片呈现的最重要的文献[4]。endprint
中外学者的差异性认识告诉我们,《流浪母亲》承载了复杂的历史信息,蕴含了深刻的历史价值。
1.《流浪母亲》是经济大危机强大破坏力的深刻写照。1933年罗斯福总统一上台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缓解经济大危机所造成的破坏,挽救遭受重创的社会生活。到1935年,美国整体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随之国家又进入了所谓的“特种萧条”阶段,人民的生活依然非常困难。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更是备受煎熬。
30年代,美国许多没有土地没有农场的家庭为了生计,到西部寻找工作机会。他们很多人随农作物收割情况,变身为流动的农业劳动力,成为季节性工人。30年代中期15个月里,就有8万6千工人进入加州。然而1936年的加州不仅面临经济危机的打击,而且由于过度破坏环境,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冻雨最为严重,冻雨打坏了豌豆,致使农业歉收甚至绝收。这些灾祸大大减少了那些流动农业工人的工作机会,结果2~3个家庭才有一份工作。
兰格清晰地记录下她所看到的摘豆营地状况。当她将车开进了阴冷潮湿的“摘豆营地”后,发现那里一片凄凉景象:泥泞的道路,破烂的帐篷,废旧的卡车。营地里大概有2 500名工人,他们是受报纸广告吸引而来的,但结果令其大失所望,许多人已经收拾行李,准备再次启程,寻找新希望。通过与汤普森交谈,兰格得知,许多天来这个家庭一直以冻坏的蔬菜和孩子打落的小鸟勉强生活。为了糊口,汤普森刚刚卖掉了汽车轮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出售轮胎,因为我们并没有任何东西出售了”[4]。但失去汽车就意味着她们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工具了。
《流浪母亲》照片中,汤普森及其子女衣衫褴褛,表情落寞,很明显她已经为家庭贡献她所能做的一切。只有32岁的女主人公,眉头爬满皱纹,显得十分苍老与憔悴。她右手托着下巴,显示她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汤普森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回忆说:“我从天不亮就开始工作,直到黑的看不见。经常将棉花包塞的自己提不动为止,而我自己还不到100磅重。”[5]
2.《流浪母亲》是美国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流浪母亲》深刻地刻画了经济大危机的强大破坏力,是大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真实生活的写实照片。另一方面,《流浪母亲》也揭示了美国社会为了改变该状况所进行的努力与尝试,展现了美国一代人与困难抗争的强大意志与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流浪母亲》中汤普森形象落魄,但与此同时,其迷茫的眼神也流露出坚毅的目光,显示了美国民众在极度困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依然对未来十分憧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说:“在大危机的年代里,美国人民遭受的物质与精神打击现在我们仍不能完全体会,但他们没有丧失生活的希望。”[4]记者曾问汤普森:“你曾经失去希望吗?”“不,如果我失去了希望,这个国家也将无望了。”[5]汤普森的孩子雷德莱夫斯基回忆说: “母亲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女人,爱她的孩子。她喜欢音乐,喜欢跳舞。”[5]
《流浪母亲》发表后带给美国人民极大的生活希望。詹姆斯·C·柯蒂斯评论道:“1936年,《流浪母亲》一经发表,就成为勇敢对抗不幸的一个永恒的、普遍的象征。”[6]
1983年8月底汤普森因病向社会求助,到9月就收到了2.5万美元的捐助和大量书信。其中来自圣克拉拉一位女子在写给汤普森女儿的信中谈到她捐款的原因:“这么多年来,《流浪母亲》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自信和尊严。”[4]汤普森的儿子特洛伊?欧文斯感叹说:“对妈妈和我们而言,照片曾经带给我们些许伤痛,但在收到这些信后,我想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自豪。”[4]
3.《流浪母亲》是女性伟大母爱的体现。虽然照片上汤普森显得很憔悴、焦虑,但我们也看得出她努力改善生活的愿望与信心。这时,汤普森的第一任丈夫早已经去逝,后来交往的对象收入也十分微薄。在这样的家庭中,汤普森承担着抚育后代的重任。汤普森的孩子回忆说:“我爱我爸爸(汤普森第三任丈夫),可惜他没有上进心,从来没能保住一份工作。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到妈妈身上。”[4]弗洛伦斯回忆说她在医院、酒吧、厨房、田地干过,为养育孩子做任何能做的工作。在接受CNN的采访时,汤普森的女儿凯瑟琳·麦金托什认为她母亲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是我们家的支柱,我们从未富足,但她总是确保我们有一点东西。有时她忍饥挨饿,但让她的孩子有东西吃。”[7]
汤普森不仅为儿女提供物质支撑,也是他们的精神力量源泉。雷德莱夫斯基说,“尽管大危机给家庭带来巨大困难。但妈妈和爸爸会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只要到小镇,就会去嘉年华。我们听收音机。如果他们有一点钱,就给我们买冰淇淋。在沙夫特,我们有朋友、亲戚来往互动。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4]
女儿露比说:“如果她能,就会给我们所有的物质的东西。她教会我们自尊,使我们懂得没人亏欠我们。”[8]
儿子特洛伊?欧文斯回忆说:“虽然那时我们艰难,经常陷于困境,但那也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时光。”[4]
实际上,汤普森只是美国万千女性的一个缩影,从深层意义上讲,《流浪母亲》揭示的不是经济危机的恶果,而是善良的人性,是美国女性伟大力量与意志的体现。1983年汤普森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着:“流浪母亲——美国母爱力量的传奇。”琳达·戈登也赞扬道:“《流浪母亲》中憔悴、饥肠辘辘的农业工人显示出特别的女性美。”[9]
4.《流浪母亲》是改进社会不公的有力武器。《流浪母亲》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也是美国罗斯福政府推动的结果。1935年罗斯福总统建立了安置委员会(后更名为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它主要负责向贫困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使他们离开边缘地带,耕种富饶的土地;建立服务于流动农民的营地等。委员会雇佣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摄影师用他们的相机记录下这些流动农业工人的真实生活。委员会要求他们“将美国介绍给美国人“,以向议会证明社会下层是多么迫切需要政府的帮助,来推动议会立法。endprint
作为这批摄影师的杰出代表,兰格始终谨记:记录这些人的尊严、力量、精神远比描述他们的贫困状态重要得多。由于一直恪守这样的理念,所以兰格在与编辑商讨后发表的《流浪母亲》就配有这样的标题:“新政对这位母亲和孩子意味着什么?”兰格警告人们:在加州尼波莫,有2 500~3 500名流浪工人正忍饥挨饿。受兰格《流浪母亲》的影响,约翰·斯坦贝克撰写了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愤怒的葡萄》。
当《流浪母亲》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美国全社会无比震惊: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与城市居民相比,那些农业工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助。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未来,一切显得都很茫然。人们意识到那些为美国人民提供食物的人却食不果腹是非常不合理的。《流浪母亲》所描述的凄惨景象,促使社会行动起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联邦政府快速向加州流浪工人运去20 000磅食物(当然,此时汤普森一家已经迁徙,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借此推动国会通过决议,救助社会下层人民。“经济危机时期,《流浪母亲》成为美国联邦农业安全管理局游说政府和国会的利器,从而获取了大量援助,帮助无家可归者、失业者,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10]结果,“最初是用来纠正20世纪30年代社会不公的《流浪母亲》,因包含了人性和美学的因子,成为艺术杰作,延续至今。”[10]
综上所述,《流浪母亲》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展现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了美国民众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因此,国内对《流浪母亲》的认识显得十分不全面,在以后的历史教学研究中,须予以深化。
参考文献:
[1] Amy Lane.Points of View Migrant Mother by Dorothea Lange.Art 1B Section 3,November 22,2011.
[2] 蔡昉.摄影师眼中的流浪母亲[J].读书,2002,(9):78.
[3] 夏雨.充满关爱的视线——多萝西娅·兰格的创作与作品[J].人像摄影,2005,(6):112.
[4] Geoffrey Dunn.On Photography.New Times.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2002-06-02.
[5] Bob Dotson.American Story: A Lifetime Search for Ordinary People Doing Extraordinary Things.Publisher:Viking Adult,March 26,2013.
[6] JamesC.Curtis.Dorothea Lange,Migrant Mother,and the cultur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Chicago : Published for the Winterthur Museum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1.
[7] "Girl from iconic Great Depression photo: 'We were ashamed'".CNN.December 3,2008.
[8] Bob Dotson.Interview with Florence Owens Thompson.the Mona Lisa of the Dust Bowl never lost hope.NBC Today Show.NBCUniversal
Media.30 Oct.1979.
[9] Lindon,Gordon.Dorothea Lange:A Life Beyond Limits.London,England:W.W.Norton &Co,2009.235.
[10] Carole Henry .“Migrant Mother by Dorothea Lang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Vol.48,No.3 (1995):26-39.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