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霞
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尤其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这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来一段时间,笔者对部分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中发现基层文化站点硬件设施明显老化、滞后,一些乡镇文化站因为设施匮乏破旧等原因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文化站形同虚设,文化活动根本无法开展,这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符合。另外,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乡镇文化站点的人员管理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文化站工作人员专职不专用的问题,也是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突出的一道难题。他们的行政关系隶属于乡镇,业务关系又依靠于文化部门,这样就造成文化部门由于没有人事权,无法对这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文化专职人员常被乡镇抽调无法安心本职工作,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另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将文化岗位作为闲职看待,作为干部子女就业的“安置站”,致使文化队伍“先天不足”,虽人数不少,但真正有文化、有才艺、有专长的人却很少。由于这些人员长期占用专职指标,致使高学历、有才能的专业人才无法进入,极大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文化活动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文化科技水平跟不上,致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抬头,腐朽思想蔓延,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猖獗,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极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实践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更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举措。
第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关键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开创了包括基层文化建设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阶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基层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第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基层文化队伍
基层文化队伍是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基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基层文化工作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要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要加强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全面推进聘用制度,建立单位与个人之间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平等人事关系,要变身份管理为人事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外公开招聘制度的力度,努力实行“凡进必考”的办法,改变以往基层文化单位“乱塞人”现象,抬高“门槛”,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专长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文化队伍。要实行岗位管理,各岗位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应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严格考核。通过基层文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大力挖掘和培养人民群众需要的民间艺术人才,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化艺术人生,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来源于不同层次,活跃在不同领域。要遵循这一规律,多种形式培养和挖掘基层民间艺术人才。要鼓励和扶持民间艺术团,业余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艺术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而奋斗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要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环境,让他们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发挥潜能,奉献社会。
另外,要建立健全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要采取多种办法,加强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保证基层文化工作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导向。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基层形势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人才、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能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第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加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要搞好基层文化活动,必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文化阵地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搞好图书室、文化馆、文化中心等阵地建设的基础上,对标识性宣传设施,简单体育设施,传统文化活动设施等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具有娱乐休闲、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等功能;在建设方式上,可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民办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要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要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设施的管理,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破坏,要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endprint
第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多渠道的基层文化建设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有限,已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立足实际,循优起势,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模式。
要积极探索政府与民间“两条腿走路办文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加了这些文化经营户的收入,为部分基层文艺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也有利于繁荣和发扬民间传统文化。要因势利导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村,引导农民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特色文化村,这样很容易被农民接受,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足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激情和创造力,有利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特色文化村,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党的政策、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观念、科学技术、卫生习惯等进村进户,从而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特色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力地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另外,可以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利用传统节日,在农村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群众参与接受,乐于接受,在形式上可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取一些外国先进文化,文化节可以几个村联办,从而逐步清除村与村之间的隔膜,相互之间增强问题和交流,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要有计划地整合和开发现有图书、音像、信息等文化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文化服务、帮助群众提高科学素质,摆脱愚昧,摆脱贫穷。要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送文化、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使农民逐步依靠科技致富。
基层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任务艰巨而繁荣,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立足实际,循优起势,全面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