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雄
图文并茂的大批判专栏
我清楚地记得,革命大批判专栏的形成,是在1966年,其前身是大字报,是早在十多年前的“反右派”“四清整风”时就有的,上面都是革命的人们揭发批判那些“地、富、反、坏、右”的内容;“文革”开始后,又成了批判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揭露公布“走资派”种种“罪行”的曝光台;在两个派别进行夺权斗争时,又曾成为双方相互攻击的阵地;在粉碎“四人帮”后,革命大批判又一度成了揭露“王、张、江、姚”“四人帮”罪行的阵地。不过,自1977年之后,革命大批判专栏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历史。
要问我何以如此清楚,因为我喜欢欣赏大批判专栏中的书法、报头与插图,有些大批判专栏中的字与画,真可算得上一幅幅美术艺术品。至于大批判中的文章,我倒不以为然。
大批判专栏基本上是一种格式,分别由报头、横批、对联、小标题及大块的内文所组成。由于每期大批判内容不一,也为了不让观赏者产生审美疲劳,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每期大批判上的点题的报头、横批、对联等内容也是每期更换,就像一份大型立体的彩色报纸。
于是,人们就不难发现,当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十家县属、镇级工厂云集的大镇上,能书会画者不少,有几家大厂的能书善画者,简直可称得上是美术家。他们策划的整个大批判专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上面的书画作品令人赏心悦目:占据大批判专栏四分之一的报头,不是黑白木刻画,便是水粉画。尽管上面有的工农兵形象都是横眉竖眼、挽袖捋臂的,但都栩栩如生;尤其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图像,几乎与画报上照片一模一样。而一般画者是轻易不敢碰触的,因为这是公开在众目睽睽下的,稍有差池,很可能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
大批判专栏中的横幅、对联与小标题的绘制,不管是黑体、仿宋、隶书、魏碑体还是变形美术字,都能见到绘制者的艺术功底。有内行的策划者,会把所有标题、对联的底版颜色与装饰,统一为一体风格,让人看着感到和谐统一。至于大块面的毛笔书法,更是整个大批判专栏的关键,因为大多数读者毕竟都是来阅读上面写了些什么的。如果蛇游狗爬难以入眼,将会使整个大批判专栏顿然逊色。
1967年到1977年,当是革命大批判专栏最鼎盛的时期,尤其是到了1977年十月金秋,那时革命大批判的对象改变了,变成了声讨、批判“四人帮”的内容,所以大批判专栏前更是观者如堵,愤怒声讨“四人帮”的漫画与檄文,成为排解长期积压在人们胸中冤愤的出气筒。当时,我单位所在地的木渎镇革命委员会,把大街上显眼的街道墙壁,划分给每个县属工厂,用于专门调制革命大批判专栏,要求每个单位都要定期在街头更新专栏。于是,在十几家县属工厂的政工组之间,俨然开始了一场没有宣布的比赛,看哪家策划制作的大批判专栏最美观,它的面前参观者最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已是一名石灰窑窑工,整年三班倒,戴着披风帽与猪皮手套,穿着厚厚的劳动布工作服,在闷热的窑洞里钻出钻进,苦不堪言。幸亏自己从小有一点书画美术的基础,所以很快就被厂政工组借去,担任策划、编写、制作这种革命大批判专栏的主力军。为此,笔者靠了这种革命大批判专栏,不但有效地逃避了苦脏累的劳动,还从绘制大批判专栏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书画美术水平。
早请示与晚汇报
早请示与晚汇报是盛行于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之间的行话,也是盛行于那段时期的一种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形式,是所有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每天必须接受的一堂政治必修课。所请示与汇报的对象是当时全国人民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所请示汇报的内容则是每天需干什么、怎么去干、干得怎样。尽管人人面对的毛泽东的画像或雕像,他老人家听不到更看不见,但由于他是每个人“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所以大家只管把各自心中的话乃至“私心一闪念”向他倾诉。一句话,早请示与晚汇报,当时是全国人民(包括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忠与不忠的具体形式的基本体现。
据说,“晚汇报”最开始称为“晚请罪”,因为一天下来,人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犯有或大或小的错误,耽误了革命工作,对不起伟大领袖,所以要“请罪”。但由于“晚请罪”一词不太合适,带有宗教色彩,于是改称为“晚汇报”。
据当时的报道,有的家庭会自觉在每天早晚都全家一起“早请示,晚汇报”,但不论是否在家“请示”、“汇报”过,都必须参加单位、学校的集体“请示”、“汇报”。单位、学校的“请示”、“汇报”每天至少四次,即上午下午上下班、上学放学各一次,如在单位、学校食堂吃饭,每餐饭前都要有一次。但吃饭的时间总会有先有后,所以有些单位就变通规定可以自行按先后三三两两“请示”、“汇报”,整个吃饭时间,“请示”、“汇报”不绝。
机关、工厂、商店、学校、大队、小队的“请示”、“汇报”基本是以车间、商店、处、室、班级、排、班为单位,有重大事件、活动时则以厂、校、连、营等为单位。总之,平时是以“小单位”为单位,重要时刻是以“大单位”为单位。家庭妇女、社会青年等无业人员则要到居委会参加。
但由于有些地方对毛泽东忠诚的态度特别强烈,所以就有了“三二一”的形式。何谓“三二一”?即三次就餐前请示,两次下班(收工)后汇报和一次就寝前汇报。
不过,早请示与晚汇报的程序与内容,却是全国大同小异的。
首先,请示汇报者要手执毛主席语录,面向毛泽东的画像或雕像端正站立(如没有画像或雕像,则可以面对翻开的《毛主席语录》中扉页内的那张由头号透明的薄膜覆盖保护下的毛泽东画像),然后根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的领者的口令,进入程序。
程序如下:
领者(朗诵):稍息。立正——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礼。
众人:(附和)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领者:让我们一起衷心地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众人(附和):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呼喊的同时,众人须将握着毛主席语录的右手向右上方伸举,每呼一句,伸举一次)
领者(朗诵):敬祝他老人家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
众人(附和):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呼喊时,众人亦须将握着毛主席语录的右手向右上方伸举,每呼一句,伸举一次)
领者:现在我们齐声高唱《东方红》(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众人唱完颂歌后,就读毛主席语录。
领者:现在,让我们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第×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众人齐声朗读。至于读几段,并没有严格规定,往往是一到三段,所读内容尽可能结合当天工作或当前形势。如果当天要开“批斗会”,就读“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或“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如果要完成某项紧急任务,就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果要整顿纪律,则少不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晚汇报”时,所读的大都是与批评、自我批评有关的语录。读完语录,然后开始“斗私批修”,请大家主动结合自己一天下来的表现,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老实告诉大家,进行“狠斗私心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斗私批修后,晚汇报活动才告结束。
在农村,同样要求以生产队或自然村为基本单位来“早请示,晚汇报”。有些“进步的”农民家庭,就以家为单位,进行早请示与晚汇报,或在就餐前团团围桌而坐,先学上一段毛泽东语录。
然而,有些单位在组织早请示或晚汇报活动时,对本单位的“四类分子”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则要求他们跪在毛主席画像前,一起参加请示汇报活动。
总之,不管是早请示还是晚汇报,最后大都是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合唱声中结束的。有的地方在早请示与晚汇报朗读毛主席语录时,还会插上一段“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林彪说的话。
几年下来,早请示与晚汇报居然在一些地方渐渐形成习惯,尽管大家喊得没原来那么响了,手也举得没有原来那么直了,但仍然继续着。直到1971年林彪事件后,这种早请示与晚汇报,才在祖国大地上彻底绝迹。
跳“忠字舞”
经历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人,大都记得当时举国上下、全民皆舞的“忠字舞”,是与“早请示、晚汇报”几乎同时“诞生”的。这种荒诞不经的现象,是从北京向全国蔓延的。
其实,这也并非是林彪和“四人帮”的创造发明,而是早在唐代就有了。《通礼义纂》云:“古者臣于其君有拜谢稽首之礼,自后魏以来,臣受恩皆以手舞足蹈以为欢喜之极也。”本来是稽首拜谢的礼节,还嫌不够“忠”,于是演变为夸张的艺术化动作,手舞足蹈起来。李商隐《韩碑》诗写唐宪宗让韩愈撰《平淮西碑》时,“愈拜稽首蹈且舞”,还说“金石刻画臣能为”。从新旧《唐书》中可以看到,臣下向皇上谢恩时,是要舞蹈一番的。唐中宗时,御史得罪了宫中巫师,巫师借百官大会报复,装神弄鬼诈称先帝的敕令,辱弄御史一番才放他走。因为有敕令在前,御史还得“舞蹈拜谢而去”。当然也有发自内心的。张说在接到封他为三品官的圣旨时,发疯般地跳起“忠字舞”,甚至趴在地上,吻举荐他的王毛仲的脚。因为有这种表示忠诚的舞蹈,外族对唐朝的使节也提出这种要求。雍王李适领僚属会见回纥可汗,可汗硬要求李适跳这种舞,虽据理力争才免去,但却挨了回纥的一百鞭子。古代的“忠字舞”多跳回波舞,沈佺期、崔日用跳回波舞向皇上请求升官的事,熟悉唐代典故的人都知道。在封建时代有这种舞蹈不足为怪,但上个世纪60年代“忠字舞”风靡全国,这也许是封建意识在舞蹈上的一次回光返照吧。
盛行跳忠字舞的时候,笔者已是总角之年,所以对人们当时跳忠字舞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起跳时,首先要音乐伴奏。没有音乐,就以清唱相伴,边唱边跳。跳此舞时唱得最多的歌曲是《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歌词大意: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
人们在歌唱的时候,要把两手掌在胸前做成“心”状,然后一次次一遍遍地把手掌向外捧出,伸向天空;两脚自也不能停留,要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踮一踮、一跳一跳,在原地转着圈子。有些善舞者还不时曲起手臂、握拳抵胸;向前弓起右腿的膝盖,向后挺出左腿,作勇往直前、坚定不移状。
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舞蹈,其实早在文革初期就出现了,其“产权”应该归于身穿一套绿军装、臂箍一只红袖章的红卫兵小将们。早在文革初期,一夜之间风起云涌般出现的红卫兵,在“破四旧、立四新”与“大串连”时,就应着那些毛主席语录歌创造发明了这种铿锵有力、夸张过度的舞蹈,舞到了全国各乡镇农村,舞到了天安门广场。
忠字舞也是各种人群聚集的场合表演最多的舞蹈,例如会议前后、文艺汇演、游行等。为了更加明确地表示忠诚,后来就干脆出现了用马粪纸与红纸做成面盆大的心状的道具,上面大写一个“忠”字,执在表演者的手中。后来,也许为了增加忠字舞的艺术性,也出现了葵花样的道具,寓葵花朵朵向太阳之意。
然而,由于舞蹈者全身心充溢着朝圣般的庄严感,情绪激荡,致使舞蹈粗糙、僵硬、稚拙,不但没有给人们一种美感,反而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苏州吴县各乡镇、各单位也不例外,当年也盛行过跳忠字舞。一些单位的专业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此舞的艺术性上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演出时,舞者会在短时间里用葵花或纸质大红花摆成更大的葵花形状,或组成一个大大的“忠”字,再在中间忽然摆上一幅毛泽东的画像,使主题更加突出。为了使造型富有立体感,舞者们还会在一曲终了的时候,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肩扛手扶、登膝爬背,或从上而下地摆出更加雄壮的造型,或忽然抖开手中的对联、横幅。这种加以改进的“忠字舞”跳到这个份上,就几近杂技表演了。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