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燕 谢素萍 罗善平(泰和县农业局)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好“农村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有效措施。为此,笔者结合泰和县实际,就如何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几点浅见。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为了提升农民素质,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近年来,泰和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促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农业社会化组织发展带头人425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8894人,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3750人,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农业部门在全县推广了主导品种56个,主推技术36项,且做到入户率和到位率分别达90%以上。马市镇仙桥村邹冬苟通过培训掌握了种粮技术,2010年以来共承租耕地500多亩,购置了全套农业机械,应用了节本增效技术,使2013年双季稻平均亩产超900公斤,年收入达46万元。
2.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不少人破除了“小农”思想禁锢,并带头领办农民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苏溪镇下彭村朱小平2008年带领56户村民创办了井冈红果业专业合作社,其果品已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2013年该社柑桔种植规模由当初的400多亩扩至6000多亩,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被评为全市先进示范社。在该社的带动下,目前苏溪镇有600多户农民从事果业生产,面积达1.1万亩,年产果品1826万公斤,年户均收入4.26万元。
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大量推广应用和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富余劳动力能放心进城务工,务工人数达12.0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1.12%,人均外出劳务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
实践证明,能否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但当前培育工作中还存在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教育培训能力不足、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抓好四个“着力”。
1.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强化“三个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体系,明确任务,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各级财政在编制经费预算时,坚持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优先安排,并实行逐年递增。
2.加强技能培训,着力建立“三大载体”。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抓好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符合农民生产实际的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二是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广普性、引导性培训。
3.抓好道德教育,着力培养“三种精神”。在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实干精神。
4.促进价值转换,着力搭建“三大平台”。一是搭建职业农民技术交流平台。积极成立各类农民科技协会或科技协作小组等组织,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二是搭建职业农民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获得初级以上农民技术资格的,根据特长安排他们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并优先选聘其担任村级农技协助员、植保员等。三是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平台。鼓励职业农民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并在项目资金、信贷发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