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12-23 09:03邓远红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攒竹面瘫穴位

邓远红

(湖南省宜章县中医医院针灸科 湖南 郴州 424200)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我国主要的治疗方式为针刺治疗,具有极强的优势[1]。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是周围性面瘫具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征,治疗的时机、取穴以及针刺手法等问题依旧存在众多争议,仅采用单一不变的方法治疗极难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采用分期辩证针刺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2]。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行分期辩证针刺疗法,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来源于我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期间针灸门诊收治的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3],排除外伤、手术、肿瘤、耳源性等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35.8±18.2岁,病程1d~8月,平均病程30.5±9.8d,其中Bell’s麻痹56例、Hunt氏征4例,左侧面瘫18例、右侧面瘫42例;观察组60例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36.4±18.5岁,病程1d~7月,平均病程31.6±9.5d,其中Bell’s麻痹54例、Hunt氏征6例,左侧面瘫19例、右侧面瘫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情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分组高度可比,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针刺方法

1.2.1 常规针刺方法:取患侧面部穴位,地仓穴、承浆穴、攒竹穴、颊车穴、下关穴、太阳穴、颧髎穴、合谷穴、翳风穴、阳白穴、迎香穴,根据穴位合理选择平刺、斜刺、直刺方法,捻转的角度控制在90~180°之间,频率控制在60~90次/min,提插的幅度在0~50 mm,频率在60~90次/min,捻转和提插的频率和幅度均采用均等的手法,取得适当针感[4]。留置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行针一次,共行针2次,时间为10~15s/次,出针后按压针孔预防出血。

1.2.2 分期辩证针刺法:急性期(1~7d):针刺方法同常规针刺方法。静止期(8~20d):选择面部患侧穴位,地仓透颊车穴30~90 mm、太阳透颧髎穴30~90 mm、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穴位透刺,得气则止;平

刺阳白15~25 mm、直刺下关15~30 mm、向眉中斜刺攒竹穴15~25 mm、向内上方平刺迎香穴10~15 mm、斜刺口禾髎10~15 mm、斜刺承浆穴10~15 mm、取患侧翳风穴直刺15~30 mm、取对侧合谷直刺15~30 mm,其他方法常规针刺法;恢复期(21~70d):在主穴的基础上加足三里,取患侧面部地仓透颊车穴、太阳透颧髎穴30~90 mm,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穴位透刺,得气则止;平刺阳白15~25 mm、直刺下关15~30 mm、向眉中斜刺攒竹15~25 mm、迎香向内上方平刺10~15 mm、斜刺口禾髎15~30 mm、斜刺承浆穴10~15 mm、取患侧翳风穴直刺15~30 mm、取双侧合谷直刺30~60 mm,捻转的角度控制在90~180°之间,频率控制在60~90次/min,提插的幅度小于5~10 mm,频率在60~90次/min,捻转和提插的频率和幅度均采用均等的手法,取得适当针感。留置30 min,期间每隔10 min行针一次,共行针2次,时间为10~15s/次,出针后按压针孔预防出血。

1.3 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评定以及疗效标准评估治疗效果[5],主要指标为House-Brack man分级量表(总体、局部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6],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痊愈率88.33%、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78.33%(χ2=34.1689,P=0.0000;χ2=14.5794,P=0.0001);详见表1;

表1 治疗4周后疗效对比分析(例,%)

2.2 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House-Brack mann评分、FDI量表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分析(x±s,分)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或者茎乳孔内炎性水肿,压迫一侧面神经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可能和病毒感染、受凉、自主神经不稳定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具有极好的消炎、抗菌、消肿的作用,对周围性神经损伤具有极好的再生修复效用,能有效地消除局部水肿和缺血[7]。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于“口辟”、“口眼歪斜”范畴,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风邪乘袭面部经络所致。由于手足三阳之经筋光布于面部肌肉,由此,治疗急性期、静止期主要穴位选择太阳、地仓、颊车、阳白、翳风、下关等穴位位于口眼轮匝肌上的手足三阳经穴位,以祛风通络;取合谷穴为治疗口面部疾病的要穴,能祛除阳明、太阳经络之邪气。配合攒竹、迎香、乘浆等穴位更好地调节经筋。在恢复期由于病邪的深入、病邪留恋,必须要鼓舞阳气以驱除外邪,故双侧足三里以补养血气,濡养经筋[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痊愈率88.33%、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78.33%(χ2=34.1689,P=0.0000;χ2=14.5794,P=0.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1] 赵枫林,王济生,洪雁,等.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77-578

[2] 刘丽侠,吴印辉,郭大江,等.腕针加循经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04-105

[3] 郭秀冰,王宁宁,张少群,等.棍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74-576

[4] 刘霞文.针刺分段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3-25

[5] 肖清宁,王晓磊.分期针刺配合面肌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4):10-12

[6] 唐成洋,张怡君.针药并用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76-1877

[7] 杜润霞.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109-110

[8] 陈益,李忠仁.李忠仁教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64-66

猜你喜欢
攒竹面瘫穴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