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胜+程文群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公共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推动生产力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动力,而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运用和保障大众文化食粮的受益共享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动能
1、整合功能。即集中和动员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实现社会大众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的能力。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前提是要将社会所追求的共同价值与人民群众的相关利益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稳定长效的目标。
2、导向功能。即政府不断创新文化政策,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的能力。它主要体现为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总目标,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战略和步骤,根据社会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从而更好地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3、保障功能。即保障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安全稳定的文化环境的能力。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鼓励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和竞争,确保满足国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提供充足的文化服务,限制和打击不正当扰乱文化市场的活动,保护文化环境、开发文化资源。
4、调节资源配置功能。即政府使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文化市场的运行间接地调节和干预,确保文化市场的运行方向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能力。调节的经济手段包括金融、税收、价格利率和收入分配等。通过制定文化发展政策,引导文化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文化经济结构的调节,优化文化结构和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能力。
二、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果不高不足。以人为本、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提高社会公共开放程度和使用程度,还要大力提高公众的使用效果和满意度。一是群众参与和利用率不够,虽然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不少公共文化设施形同虚设,公共文化活动的受众从不参与的比例超过了30%,在融入公众和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方面有所欠缺。二是群众满意度和服务效果欠佳,在调研中对服务质量不清楚的群众占到了60%,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群众比例仅为34%。
2、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质量存在低层次单一化现象。由于民众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不仅要针对基层、农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也要针对中、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群体满足多层次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是在重视设施建设和网络覆盖的同时,对公共文化的内容和作品的重视不够,精品创作和形式创新不够。二是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方面需加以提高,自上而下的“送文化”的模式容易忽略不同地域、群体自身文化需求。三是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文化内容的质量需进一步提升完善。
3、公共文化服务的布局和结构存在不均衡,文化服务便利性需进一步优化。一是资源分配机制存在的弊端导致公共文化资源分配失衡,便民性不足。二是文化设施的位置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造成的便利性不足。
4、社会群体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仍然突出,民间文化的基本性普及性需提高。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鸿沟,使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阶层的对象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上是不同的,会造成文化服务获取上“富者多,弱者少”的现象。二是城市区域间、城乡区域间的文化服务和设施资源分布的差距。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不足。一是公共文化资源层次分割、条块分割性现象较为严重,受管理体制职责的局限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二是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在吸引多种社会力量进入、群众参与适当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不足。缺乏从爱文化、办文化向促文化的有效转变。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服务观念、效率、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还需完善,重硬件轻后期管理是当前的一大弊端,特别是在基层文化馆(站)尤为突出。
三、如何加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提供符合群众实际文化特色的文化需求和具有良好利用效率效果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服务力,坚持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适应不同区域群体的现实结构和特点,提供有良好社会反响具有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考虑公共性、共享性、便利性,让群众分享文化成果最大化。一是把群众的参与度和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有机结合。把有限的人力、财务、物力倾斜群众急需的文化广场和基层的文化站点,优化内部存量提高使用效率。二是针对群众的需求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对群众满意较好的服务单位、场所、设施要以奖代补加大投入力度。
2、“一体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即服务体制一条龙的一体化,服务内容形式的多元化)。一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内涵,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深度,创文化品牌,以点带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二是针对文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受众对象的多层次,需在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前提下,根据中高层次的受众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特别是精品文化的提练加工升华,把通俗文化的普及传播和高雅文化的传送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大众化、专业化、品牌化、优质化”。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和均衡性,缩小社会差异、城乡差异、层次差异。一是从制度架构上确保全体公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均等,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中长期公共文化服务的科学规划。二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现机会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公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同,增强对多元化人口结构的兼容性、包容性,使每个受众群体、对象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中,感受到愉悦满意。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调查研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人是一切的中心,而人才则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强大“推进剂”,要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在民众需要的前提下,对外吸纳人才,对内培育人才,在薪金待遇上向人才倾斜,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使他们能“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大众的工作中去。要建立人才管理、培训奖励等机制,从而保障人才的稳定性、连续性、长效性。与此同时,对文化服务的对象、设施等相关的调研则是推动服务工作的落脚点。只有摸清了“家底”,知晓了大众的“所思、所需、所盼”等信息,才能迎合大众口味,针对性服务从而有的放矢。在调研中要注意:一是文化生活内容;二是文化消费层次;三是文化传统习俗文化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四是文化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五是文化设施的布局和人、财、物的管理情况等。
5、绩效评估考核是公共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工作业绩激励从业人员务实求进的必要机制。在制定绩效评估时要力求:一是目标一致的原则,即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被评估对象(如文化管理机关、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价的目的三者之间应是一致的。二是可测性,量化指标应是可测的,非量化的指标应当用可操作的语言定义进行定性的描述,使所设定的内容可运用通用的统计工具获取明确的结论。三是整体性,要求指标体系内部指标能全面系统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可比性指标的设定要有相对独立性,避免交叉重叠,否则无法比较,尽量用相应一致的尺度和相对数、平均数、比例数等便于比较。五是可行性指标要针对性地建立在实用、实际、实效的可行性基础上,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使用优、良、差、较差的阶段标准,防止设定过高“头重脚轻”,从而达到少而精的客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