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小尺度街区规划

2014-12-23 19:46张旭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年1期
关键词:住区空间建筑

谢 玲 张旭升

(1.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局,吉林 长春 130000)

1 概述

随着20世纪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逐步成熟,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城郊结合部相继出现了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住区开发项目,原有的封闭住区模式已不能适应住区开发。封闭住区不仅需要面对更严峻的自身管理问题,同时还带来了城市缺乏活力、交通拥堵等一系列新矛盾:城市路网稀疏,导致干道交通负荷过大,拥堵不堪。住区交通空间的封闭不仅为城市交通组织带来很多问题,给住区居民出行造成很大障碍。通常采用封闭住区的布局和管理模式阻碍了人群的移动和交流,城市呈现给居民的是有形、无形的围墙,人为地造成城市各部分割裂。大规模住区各自建设的公建配套设施,由于各自为政的封闭管理而不能有效互通。这种重复配置浪费资源,还因经营的恶性竞争而无法盈利。历史上有几种力量共同作用改变了中国人以街道生活来组织居住空间的城市概念和居住模式:一是解放后形成的单位大院体制,它是工作与生活的高度一体化,构成了城市中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割据”区域。人们虽然同在一座城市,却仿佛生活在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岛,于是我们看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城市商业的衰败和城市生活的贫乏;二是现代主义带来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在现代主义城市学者眼里被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各种功能分区,当规划师们各种功能组团进行机械式的功能布局的时候,一种人为的隔离发生了,特别是住区与城市空间的隔离;三是在中国兴起的物业管理模式,更多的促成了封闭住区堡垒的形成。城市中,一方面由于住区建造日益与城市隔离,致使传统的社区与邻里关系逐步弱化,社区活力逐步丧失。另一方面,当代郊区住宅开发中大规模的封闭住区也加剧了这种隔离状况。在郊区,对机动车的严重依赖以及社区交往所需的公共功能和公共空间的缺乏,都使得人们过去所熟悉的邻里生活感和家园感荡然无存。国内建筑界对此痛心疾首,缪朴教授将此比喻为“城市生活的癌症”。窦以德先生则认为:无论出于以人为本的考虑,还是为保持城市与住区和谐、健康发展,都要根本改变那种想背离城市,创造孤岛式“人间天堂”的建设模式,要视城市为载体,强化住区与城市的联系,实现二者功能互补,加强人际交往,激发城市活力,这才是实现住区与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正道。

2 理念的形成

街区是指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城市建设用地及其用地内的建筑与环境,包括地下与地上两个空间层次。街区尺度是城市设计创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设计中街区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创作依据人的行为、活动与设计区域的环境条件赋予街区合理的尺度,实践表明现代城市的理想街区平面尺寸为80-100×80-100m。

三种街区的构想

第一种街区:以连续划一的界面为特征的街区,典型的奥斯曼时期的道路系统。对齐的街道墙,建筑高度的统一,这种欧洲城市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第二种街区:以不连续的空间为特征,产生自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所强调的开放空间的概念。建筑犹如独立的雕塑体供人们从四面观赏,外部空间则变得随意和自由起来,在二战后的60-80年代实践中应用尤为广泛。

第三种街区:将前两种街区的特色协调融合,创造开放式街区。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其直接的表现是共享的配套设施、开放友好的街道界面、生机勃勃的交往气氛和有机整合的城市生活。建筑上既有连续的空间,又有相对独立高耸的塔楼展现自由的形体,从而形成创造性的多样化空间,街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居住、工作、购物、交流动态云集,街区内可被穿过,不再有前街和后街的区别和沿街一侧与沿内院一侧的区别,沿建筑的边界都将产生丰富的交流与交换,不论被实体包围的空间还是被实体围绕的虚空间都将激发多样的活动,产生多元的碰撞。形成传承给下一代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充满个性的街区。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开放街区的优点是:顺应公建建设和运营规律,解决地区配套需求;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优化配置,共享资源。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开放的街区、商业活动的繁荣本身就意味着该地区的成熟。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对大多数针对城市边缘地段的住区开发项目,开放街区可以帮助其转化为成熟的城市片区,从而吸引人气集聚,提升人们对该区域认知。从居住者角度看, 丰富的生活配套可以带给居民便利的住区生活,亲切的外部空间处理和街道生活则有利于促成住区居民开放心态的形成。

3 大连锦泉源二期商业地块规划

3.1 背景

项目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北部,紧邻规划的南关岭火车站商贸中心,是泉水居住区一期核心部分,是周边已建居住区的社区中心,项目功能复合程度较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0700平方米,用地周边为已建成的居住小区,北侧紧邻规划的南关岭火车站,项目所处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方面,规划地块东侧为城市主干道规划三号路,规划中的地铁一号线从南关岭火车站至会展中心也将途经地块西侧,与市中心,开发区,机场等地的联系快速、便捷。方便的城市交通为区内商业的形成带来市场和活力。

3.2 适度的尺度结构

三块70×80米的街块+偏心T字形结构

大多数街段设计要短,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这样,街区包括相邻街区每个地方对于所有居民步行很容易到达。假设几个相邻街区中有商业、学校、公园、相当数量的雇工和其它公用设施,那么人们就可以在不使用汽车的情况下满足大部分日常需求。最理想的选择或许是那些在 70-150 米间的地区。将用地的东侧地块分为三个街块,每个街块约70×80米,每个街块既有连续的空间,有相对独立高耸的点式高层展现自由的形体。三个街块高耸的点式高层与西侧地块的高层建筑形成空间上的偏心T字形结构,使整个街区具有很强标志性。

3.3 多元的功能构成

街区展示了一种混合的都市氛围,在一个街区里集中了生活、工作、娱乐等多种活动,这种横向的功能混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带来极具活力的现代都市生活气息。功能混合是住区总的状态,如果关注的是一种适合城市街道的建筑类型,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建筑内纵向混合功能来向前迈进一步。纵向混合功能每幢单体采用的主要是竖向叠合、而非水平方向的功能混合,地下为停车库,底层为商业,上面是办公室,住宅在最上层。这是在单栋建筑内形成的有趣的综合。这种垂直分区的方法,在达到功能混合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居住功能的相对独立。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慎重考虑了建筑体量、分布及空间尺度等因素,营造极具新鲜感的空间感受和令人愉悦的商业氛围。大体量的建筑出现在需要商业激发点的地方,均为大型的商业或娱乐设施,是吸引、汇聚、分流人群的集合体,也是确定方位感的标识,而小体量的建筑则穿插其中,为餐饮、零售等业态。

3.4 平衡的流线组织

业态的确定使得总体规划布局、建筑群的分布情况与体量大小、流线与空间的布置变得顺理成章。流线的组织安排对创造良好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项目体量,通过对周边的环境深入分析,提出了“二环一网”的总体布局概念,整个地块分为内、外两条动态环线:外线为休闲、购物动线;内线为商业娱乐动线。动线间以尺度宜人的小巷串联,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丰富的步行系统网络。停车结合现状地势采用半地下停车方式,少量地面临时停车位。

3.5 内外有别的空间环境

街区型城市住宅区在清晰界定街道界面的同时,也有效围合出院落空间。在街区中,住宅群体沿周边布置,并运用空间的开闭围透、视觉的扩张伸缩、形态的多元变化共同限定出一个具有围合性、休息性、私密性的庭院空间。公共性线形城市街道生活与半私密性的面形院落住区生活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共同营造了丰富多彩的住区生活气氛。

结语

从城市角度看,开放街区的优点是顺应公建建设和运营规律,解决地区配套需求;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空间,优化配置,共享资源;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开放的街区、商业活动的繁荣本身就意味着该地区的成熟。对于大多数针对城市边缘地段的住区开发项目,开放街区可以帮助其转化为成熟的城市片区,从而吸引人气的集聚,提升人们对该区域的认知;从居住者的角度来看,丰富的生活配套可以带给居民便利的住区生活,亲切的外部空间处理和街道生活则有利于促成住区居民开放心态的形成。

开放街区的规划思想吸纳了许多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预示着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初期,各地的新城建设为住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许多新的实践突破了延续已久的居住小区模式,显示了以街区模式为主导的城市住区发展方向。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物质和社会生活的载体,为了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为了美好的城市家园,我们应更加深入的探索住区的未来发展道路。

[1]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04(05).

[2]梅江湾SOHO商业街区规划及弹体设计[J].世界建筑导报,2006(11).

猜你喜欢
住区空间建筑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