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汴生
科技创新能力是多种创新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以企业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以产学研三方作为合作主体的产业化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开放的、知识依赖性的特点,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人力、财力、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任何一方面的缺位都会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对于那些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短期不显著的创新项目,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统计显示,河南省2012年R&D 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政府的资金共计427073万元,低于全国716579万元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14位。R&D 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占R&D 经费总额的比重为13.74%,低于全国21.5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2位。近4年来,河南省R&D 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政府的资金虽逐年增加,但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年均增长速度。R&D 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占R&D 经费总额的比重一直偏低,排名靠后,均在22名以外。所以,政府应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相关政策,使科技创新投入的增长幅度稳定地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
2009年,河南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制定出台了《河南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认定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该项意见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认定、税收优惠等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激发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有力地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2010年,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它实际上是对创新基金的不断完善,这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壮大,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创新基金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省应在继续发挥政府的资金杠杆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开拓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制定科技金融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标准,引导创新平台建立科技金融对接公共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政府平台机构及各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者聚集到一起,提供融资顾问服务,从企业生存,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直到上市提供全流程的融资服务,形成自上而下科技金融对接网络。总之,科技投融资体系的建立是科技创新的首要问题,政府在工作中,除了与金融机构合作外,应当更加重视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作用,拓宽投资渠道,规范资本市场,使其真正服务高新技术的发展。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矿产资源也较充足,具有了发展传统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河南省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业、石油与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大都属于“三高一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的发展方式实际上仍是一般工业化过程的传统模式,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但传统发展模式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仍然存在,指导思想和推进方式大多还是比较关注投资规模和速度,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重要素投入轻科技投入、自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来加速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
目前,河南省制订了很多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例如税收优惠、扶持基金、专家指导等。利用这些扶持政策,加快高新技术研发,运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来改变现有产业的不利地位,顺利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在高新技术研发过程中,应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适合河南省经济特色的产业,助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2年,河南省R&D 经费内部支出中的境外资金占R&D 经费总额的比重为0.12%,低于全国0.9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22位。近4年来,该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 经费外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占R&D 经费外部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39%,远低于全国11.62%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28位。由此看出,河南省产业技术的对外合作程度在总体上偏低。所以,今后要重视对外合作,不仅包括跨省份、跨地区的合作,还应重视国家间的合作,应积极引进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科技成果研发、成果产业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聚集培养的综合作用。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省辖市政府可采取划拨土地、合作建设、资金资助、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鼓励河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认定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由政府聘任首席科学家和若干位特聘研究员并纳入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库管理,申报省级科研项目实行计划单列,优先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鼓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河南很多企业也加入了国际竞争的行列,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深入,很可能会给企业长远的发展带来高风险。河南省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跟风仿效之风盛行,模仿多于创新产品,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二是一些新发展起来的名牌企业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开发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增加了障碍,提高了成本。因此,对知识产权保护设定清晰的定位十分重要。对于河南省的战略支撑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实施强保护政策,有利于调动产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快速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弱保护,由于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如果不保护,很多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根据幼稚产业论的要求,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应予以保护,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取缔保护政策。同时,针对重点行业、技术,还应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和研究国际上知识产权政策的变化,向企业和相关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本土企业确定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指导。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恰当措施加以应对。避免企业临时抱佛脚,增强河南省企业应对重大涉外专利纠纷的能力,为他们实施“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同时,一是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环境。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这些服务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科研活动的起点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产权奖惩制度,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来激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二是强化企业在创造知识产权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企业获得政府科研基金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次,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最后,加大企业发明专利和职务授权专利的比例,优化授权专利结构,提升河南省专利质量。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引入风险投资既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又可以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政府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家辅导团队,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推动专利商业化。四是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那些知识产权优势比较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较强的区域和企业,通过知识培训、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等措施,增强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和区域发展的新动力。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提升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
河南省正处在蓄势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转折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生产服务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进,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唯有依靠科技创新。统计显示,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93%,全国排名第2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销售收入的比重为8.20%,全国排名第17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373208万元,全国排名第18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22%,全国排名第28位。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销售收入的比重为9.01%,全国排名第27位。由此可见,河南省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很大。河南省传统产业,原材料、初加工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需要科技创新。但是河南省科技资源相对缺乏,自身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创新的生态体系亟待健全完善。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任务十分繁重。
河南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开发出了一些世界顶尖核心技术,增强了地区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许继集团、中信重工、华兰生物、平高集团等地区骨干企业通过掌握行业关键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河南省科技创新合作程度较低,制约了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统计显示:从总体看,2012年河南省R&D 经费外部支出总额占全国经费总额的2.13%,位居全国16位,2011年该指标排名全国21位。2012年R&D 经费外部支出投入强度指标为0.04%,低于全国0.11%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6位。2011年基本不变,也处于全国下游位置。从分部门的情况来看,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外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0229%,低于全国0.0596%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7位。科研机构R&D 经费外部支出投入强度为0.81%,低于全国10.37%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23位。高等院校高校R&D 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社会R&D 经费外部支出的比重1.58%,低于全国10.72%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国30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对外进行合作的程度偏低。从分行业的角度,制造业与境外的合作最紧密,2012年R&D 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2850.3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76.57%,R&D 经费外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1575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90.93%。除了制造业、教育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其他行业R&D 经费内、外部支出均为0,由此可以看出,14个行业中与境外合作的行业还很少,对外合作程度较低,大部分行业还是封闭式发展状态。从分地区的角度,许昌与境外的合作最密切,2012年R&D 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境外的资金共计1306.3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35.09%,R&D 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境外支出的资金共计727万元,占河南省总额的41.97%。个别地市据统计资料显示这两个指标均为0,说明与境外几乎没有合作。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今后的科技创新过程中,要重视对外合作,通过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在境外建立本省骨干企业的研发平台、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的形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转化先进技术,提升本土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河南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支持河南优秀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多层次广泛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主体的科技合作,促进外部技术成果在河南省转移转化。省内各类骨干企业要把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作为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合作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聚集。通过多层次广泛的科技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河南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积极吸引技术、人才在豫进行成果转化、创办科技企业,积极与省内企业、院校开展协同创新。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制定了火炬计划来鼓励各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大背景下,河南也应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涉及多个领域,是各地长远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应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出台扶持政策,强力推动发展。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科技、税务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抵扣政策的培训指导和政策落实,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2012年,河南省拥有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为郑州、洛阳、南阳、新乡和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在高新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创新,资源共享,互补产业链,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配置。加快五大高新区的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引领豫东、豫西、豫南和豫北地区创新的核心力量。认真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的优惠政策,并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政策工具,运用好。各级科技、财税部门采取联审联批的方式,简化程序,改进服务,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对农业大省河南意义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包括机械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机械化的使用,使农业规模化成为可能。生物技术的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信息技术的发明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河南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围绕本省的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食品业和服装业均是河南省农产品延伸的产业链,比农产品具备更大的经济利润,通过发展该产业可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除了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农村与市场的联系,使农民更多地了解市场需求,避免供需严重失调局面的出现。其次,帮助扶持热爱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思维开阔、拥有知识、充满活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农业经营,既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也有利于农业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未来的经营趋势是实现供产销一体化,这就需要发达的运输条件和先进的储藏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
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R&D 人员中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滑,全国排名靠后,介于22~24名之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25%~26%之间,全国排名居于22~24位。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在全国排名21~23位。2012年,河南省S CI论文共计2567篇,占全国总量的1.88%,排名全国18位。自2009年以来每百位R&D 人员S CI论文数为2篇,排名全国25位。近四年来,两个指标虽保持增长趋势,但在全国的排名变化不大,因此,从目前来看,S CI论文总量不足的局面仍没有大的改变。S CI是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S CI论文总量不足说明科技人员质量不高,很多科技人员还不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偏低。因此,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比例低,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在当今科技创新驱动变革的时代,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合变革时代的精英人才是我们一直面临的挑战。而根据《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我们应重视创新团队、青年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由于年龄比较小,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很可能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顶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杰出青年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通畅的晋升渠道、优厚的工资待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住房条件,使之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年人具有知识、热情和干劲,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创业成功将会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很有利,因此,政府、企业都应当鼓励科技青年创业,并从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加快建立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河南省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政府应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河南举办演讲、交流会,支持本省科技人才到省外或国外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除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化的弊端,实施人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工程类专业,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型专业,重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关注学科前沿,积极探索学科的新领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打下理论基础。对于管理类专业,更重视应用能力,不仅要有优秀的沟通能力,还对应变能力、领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希望参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自身素质,又能赚取一些生活费用。但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只能通过中介机构,做一些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长期的科技人才不流动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河南省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短缺,这就急需引进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海外尖端人才。2011年,河南省制订了《关于建立海外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为海外人才来豫工作提供了便利。美国在引进海外人才和留住本土人才方面很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人才流动应遵循自由合理原则,自由原则是指人才流动应不受地域、户籍的限制,而且住房、医疗、保险实现社会化,人才在跨地区流动时,能享受到和本地区人才同样的待遇,解决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桎梏。合理原则是指人才应流向那些经济不发达、人才紧缺的地区。2012年,河南省R&D 人员全时当量总计128322.5人年,郑州、洛阳、新乡、南阳和许昌5个地市占河南省R&D 人员全时当量总量的62.58%,位居第一的郑州占河南省总量的24.63%;而排名最后的鹤壁,R&D 人员全时当量总计才792.1人年,占河南省总量的0.62%。这就违背了人才合理流动原则。政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可通过吸引省外优秀科技人才来豫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吸引省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豫投资创业的办法引进省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于河南省那些人才稀少的地区,政策上应当给予适度倾斜。同时,人才稀少地区的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由于受环境、地域的限制,应注重利用项目吸引、基地吸引的方式,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河南省R&D 经费投入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使得R&D 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的排名并不理想。统计显示,2012年,河南省R&D 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全国19位,即使近四年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只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处于全国中下游位置。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R&D 经费投入强度差距明显。
而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充沛是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又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所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是河南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科技创新的投入是长期的,大量的,持续性的,如果不能实现投入的及时、充足,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增加投入虽然不是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是不行的,还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与合作,金融机构本身具有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而河南省科技创业投资发展较为薄弱,科技创业投资不仅机构少、实力弱,而且投资方向比较分散,制约了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和支持。2012年,湖北、湖南、安徽拥有创业投资机构分别为73、41、42家,而河南省只有10家;湖北、湖南、安徽管理资本总量分别为89.3、93.2、240.6亿元,而河南省只有9.1亿元。政府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虽然创新基金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创新基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加强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第一,应当逐步完善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鼓励银行、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使科技金融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第二,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由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根据经济学原理,这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必要的,该平台致力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整合、沟通,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加强了项目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第三,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针对项目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设计出适合项目发展的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实施创新,企业产品创新一旦实现,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会回馈银行,企业自身也会不断变大、变强,地方政府也会增加税收,有更多的资金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河南省的科技财政投入为696392万元,比2011年增长了23.1%,虽然增幅较大,但对于建设创新性河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是加大科技投入的前提,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更多的中央科技财政对河南省的投入。中央的各项科技基金,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技基金、国家科技部基金等都是面向全社会招标的,2012年,河南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金额18710万元,占河南省R&D 经费总投入的0.6%,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这些高等院校,积极进行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凭借科研优势为河南省发展科技创新争取更多的国家直接投入。在科技财政投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还应重视科技资金的投入产出绩效。对于那些运行好的市县,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在以后的财政拨款中优先考虑并加大资金投入总量,对于那些运行不好的市县,要惩处相关责任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财政投入预算目标,既可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又可以提高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重科技投入结构的优化,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推动科技兴省战略。
重大科技专项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集中河南省资源攻破一些共性技术难题,为其他企业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2011年,河南省财政厅、科技厅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合作,实施煤制乙二醇产业化技术研究的重大科技专项,主要解决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努力攻克一批重大产业的核心技术,辐射带动煤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洛阳作为牡丹之乡,实施“名优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优势,降低了投入经费,通过整合河南省的牡丹科研力量,加快了牡丹产业化的步伐,也为开封菊花实施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提高了洛阳的城市知名度,也为洛阳旅游业、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由此可见,重大科技专项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除了对本行业和本地区影响外,还能促进不同行业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破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实施好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前提下,政府应当制定和挑选出更多的重大科技专项,增加河南拥有核心技术的数量,提高河南科技竞争力。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政府应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这些高校申请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步伐。
目前河南省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程度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较少。因此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选择,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力度,促进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主要分为5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合作创新模式。
在科研选题阶段,由于高校、科研机构远离市场,不能够深刻认识市场的需求情况,而企业本身对市场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理解力,因此,这一阶段应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在科研成果研发阶段,作为研发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他们拥有优秀的科研团队、先进的科研仪器和便利的沟通平台,这些从根本上保证了科研成果研发的顺利进行。有些企业虽然也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但成果的研发需要的周期长、资金大、风险高,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完全凭借自身的科研进行成果研发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此阶段应选择高校主导型模式。在产品形成阶段,需要官~产~学~研4方的共同努力,应4方合作模式。该阶段是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阶段,既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又需要凭借企业对产品的包装、设计,体现产品的差异性,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四方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在企业初创阶段,采取政府推动型模式。产品形成以后,企业面临着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的风险,如果市场需求量很大,高新技术企业很快会收回成本,快速成长;一旦产品不被接受,企业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目前,政府主要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在企业规模化生产阶段,采取企业主导型模式。产品规模化生产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企业有能力也有动力去继续进行产品完善和研发,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回报。政府也可以从企业的大规模经营中得到较多的税收,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实现转让科研成果的利益,最终达到多方的共赢。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不仅要有科学的投融资体系,良好的创新环境,还应有庞大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此来支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该体系的功能不能充分显现,所以,我们应加快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是科技创新各主体进行创新的物质基础,2012年,河南省已经成功建立了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实验室和6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凭借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大的科研优势以及丰厚的人力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应以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提升知识创新效率的突破口,重视实验室的招投标管理,从源头上保证实验室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重视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人事管理,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的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截至2012年,河南省拥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示范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科研优势,致力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大学与经济界的联系,加快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企业提供新信息,推广新技术,根据企业的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为企业中的“小巨人”。虽然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但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平台的数量还不能满足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对已建成平台的规范管理。
信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信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对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可能会造成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资源大量浪费的后果,即使是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也可能会由于信息不通畅,造成重复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该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该机构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服务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不断地完善服务,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对于民间资本来说,科技创新投资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能够吸引一部分投资人的加入,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咨询类的服务,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多的认识企业、认识科技创新的价值,还增加了产学研各方主体的融资机会,降低了融资的成本。
技术市场是连接技术和经济的桥梁,涉及技术咨询、评估、转让等多家机构的参与。2012年,河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总额399435万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0.68%,排名全国20位。2009-2012年间,该指标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4.94%,低于全国26.87%的平均增长速度。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4年间处于下降态势,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究其原因,技术市场发展亟待加强是重要因素。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知识创新成果,在向企业转让过程中,需要优秀的咨询、评估机构来进行项目咨询与估值,如果技术市场发展不完善,技术转让就不能顺利完成,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在重视成果转化基础平台建立的同时,应加快制定完善技术市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