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庆
(牡丹江前程建筑公司,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负责部门能把施工管理的各个细节都做到最好,使各个相关联的细节组成一个完美的施工管理过程,这样可以有力的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让人们放心。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管理的不足、漏洞所引发的建筑物的质量问题的深入理解和透彻分析,是提出有效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办法十分重要的前提,以下对于目前我国关于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较为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后文提出有效的建筑施工管理办法,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了依据。
我国目前的房屋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显现有的是由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漏洞和疏忽造成的,这些漏洞和疏忽具体表现在下文做详细论述。
(1)施工技术专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施工技术人员直接从事房屋建设的项目施工工作,其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前提,而我国现阶段有很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不到位或是根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专业素质不过硬的施工人员从事房屋建筑施工工作会给建筑施工带来隐患。
(2)我国目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致使相关人员在进行质量控制时无从入手或存在很多疑问,这也是阻碍我国房屋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3)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相关人员对于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不是很明确,使得有些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出现该不该自己管的矛盾心态,所以明确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责任和任务成为了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的施工质量要求,和其选用合格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房屋建筑施工材料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施工材料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很多施工单位在房屋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却存在着有害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施工图中标明了建筑施工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型号,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但有的施工单位却未按施工图使用施工材料;
(2)在施工材料选择时施工单位贪图本身利益,选择便宜、不合格的建筑材料;
(3)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单位采购的建筑材料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
(4)材料的储存会影响材料性能,施工单位忽视其重要性,未按相关规定存放建筑施工材料。
施工单位通过竞标获得房屋建筑的建设权,现在房屋建设施工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在这种现状下,施工单位若想从业主手里接到房屋建筑的建设权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其竞标时压低其对于这项工程的承包价格。在施工单位压低承包价格取得房屋建筑的建设权以后,其本身为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使用劣质的建筑施工材料施工、私自减少施工用料、雇佣不符合相应资质要求的施工队和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机械等等危害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现象发生。
正是由于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让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来应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显现的这些问题,把这些解决办法应用到实际房屋建筑施工中去,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以下总结了一些可以实际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去的解决办法。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个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定,可以有效的解决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个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定不仅需要制定人员把工程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还需制定人员对制定的施工质量体系详细论证其可行性并送往建设和监理单位的相关部门经过综合审查通过。同样,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遵照质量控制体系施工也是十分必要的。
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人员应在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对工程项目有详细的了解才可以进驻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该认真负责,注重培养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自己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此外,施工管理人员还应注意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的重要性,认真监督管理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行为,对于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规范或相关规定施工的行为,应及时令其停工,进行整改,防止施工质量隐患的发生。
合格建筑施工材料的选用是建筑施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注意对建筑材料的选用。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单位的施工图上所规定的建筑施工材料进行施工,不得私自更换材料,同时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二次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贯穿于房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工作,其切实的发挥作用可以极大的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本文首先对房屋质量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本人总结提出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希望为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房屋建筑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1]杨林.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优化分析[J].中华民居,2013(06):210-211.
[2]李仁祺.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2012(0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