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姜红德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民媒体中心主任伊凡·佐克曼在《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文章中提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还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他和同事们创造了网络广告工具之一的“网络弹窗”。
相信网民对“网络弹窗”并不陌生,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流氓软件”的一度横行,至今仍让一部分网民心有余悸。这种软件在网民浏览网页或者下载软件的同时就在后台自动捆绑下载安装,而用户浑然不觉。安装了这种软件的计算设备不但经常会收到各种弹窗广告,同时还因无法卸载软件,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网民常用软件中,有弹窗广告行为的软件达1221个,其中每天弹出广告数量超过1000次的软件近500个。除了传播网络色情信息之外,弹窗广告同时也会散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违规编发时政新闻误导网民、传播木马病毒等恶意插件等等。
为了加大对“网络弹窗”的整治力度,近期国家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单位启动了“整治网络弹窗”专项行动,严查淫秽色情信息、木马病毒、诈骗信息等非法弹窗行为,正式向“网络弹窗”进行宣战。从整治专项活动的效果来看,的确是为网民真正做了一件实事、好事。
“网络弹窗”的产生和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一种情况是研发者自行将软件植入到网络浏览器中,根据用户的喜好提供不同内容的广告内容,以达到传播虚假信息和欺骗网民的目的。比如某地方电信公司强行捆绑百度网站,在网民进入百度网页的时候就会看到各种和这家公司相关的广告及宣传。另外一种情况是,研发者只作为工具提供方,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软件或技术解决方案,以达到这些用户的某些目的。曾经的“流氓软件”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强大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开发这类软件提供了“沃土”,最后不得不借助主管部门的介入,才让它们销声匿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弹窗”也出现了更多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木马植入“弹窗”即是一例。比如某些浏览器中就被人为植入某些“弹窗广告”,用户点击之后就会“中招”,成为木马病毒的受害者。近年来各种XXS、OPEN SLL安全漏洞的出现,造成了网民个人信息甚至隐私被暴露,比如携程数百万用户资料泄密、CSDN网站和小米手机的“米粉”们的信息被泄露,“网络弹窗”也会利用这些漏洞造成危害。
治本还需溯源。正如文章开头“网络弹窗”发明者伊凡·佐克曼说的那样,“我很抱歉,我的本意是好的”,但破坏就是破坏,这一点毋容置疑。正是这些软件开发方和一些企业出于某些商业目的或其他想法,推动了“网络弹窗”的肆虐,给网络治理带来困扰。因此从管理上要念一下“紧箍咒”——明确企业或个人主体承担的责任,同时要在软件产品开发技术和解决方案上进行规范,减少“弹窗”的数量和造成的影响,还网民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