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既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随着西部大开发大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迈进,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进程同步演进。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石,也是建设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镇化建设中,须要认清“花儿”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构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花儿”艺术,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花儿”艺术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民间,热爱“花儿”的人们去唱“花儿”或去赶会场,都是一种自愿自发的。每当一年一次民间“花儿会”到来之际,自行组织的会场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各民族聚集一处,载歌载舞,其乐融融。一曲“花儿”唱起,周围群众倾耳静听,歌手对唱热闹非凡,充分展示着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良好精神风貌。“花儿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说故事、独特风景胜地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带动着地方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花儿会”在原有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基础上声名远扬,真正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那么,在我省,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对“花儿”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笔者浅谈自己的粗略看法。
一、充分认识城镇化进程中“花儿”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直面“花儿”艺术,是因为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美好生活,而城镇化建设中直面“花儿”艺术,则是一个城镇接纳并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提高城镇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镇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青海“花儿”艺术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政府倡导举办“花儿会”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花儿会”已成为我省多民族共同参与的大型民歌节。我省民间举行花儿会的活动很多,尤其大型“花儿会”,如:老爷山花儿会、丹麻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和瞿昙寺花儿会,列入2006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的“花儿”艺术有着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资源。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是民歌的天堂。“花儿”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挖掘、抢救、保护、开发下,“花儿”的传承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花儿”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以“花儿”为平台歌颂大美青海,繁荣民族民间文化,视“花儿”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为今后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青海也是“花儿”歌手云集的地方,青海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诸如马俊、索南孙斌、张存秀、刘咏梅等著名歌手,他们不仅在参加全国性文艺调研、民歌大赛、非物质文艺调演中获奖,而且在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享有盛誉,有的被称为“花儿王子”,有的被称为“花儿公主”,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城镇化进程中“花儿”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
在我省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文化精神“花儿”艺术的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镇化的保护“花儿”艺术雏形,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镇化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从玉树地震可以看到,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塑造的一个新命题。城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也面临着现代文化的极大挑战,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镇的价值和精神。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正如实施所谓的广场计划,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80%以上的县市已经兴建城市广场,不少乡镇也在兴建或准备兴建广场。再如大城市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到笔直宽阔的马路,城市出现普遍的景观“克隆”现象。这不仅导致城市个性逐渐丧失,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大规模拆迁旧城,另辟新城,城镇的历史建筑、城镇风貌遭到严重的毁坏。为此,城镇化建设当中对地域文化、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抢救、传承带来许许多多的疑难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积极、热心的态度审时度势,正确引领,加强我省民间文化艺术———“花儿”的保护与传承的认真研究,广泛关注,留住城镇居民彼此喜欢的文化艺术,并认识区域自然文化的差异,重视自然文化多元的保护。如此,城镇才可宜居,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创造的地域文化才可藉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让我省的“花儿”这一民族文化表现出震撼力和穿透力,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底,让大美青海最美为“花儿”艺术之美。
三、政府支持,民间搭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花儿”艺术
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传承的地域文化,在相似的城镇面孔中,希望看到历史抹不去的民族文化是对城镇文化性格的塑造;城镇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文化日益瓦解,邻里生活、人情冷漠,习俗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镇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镇文化,更是人们所不熟悉的,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带来更大挑战。
刀子拿来头割哈,不死是就这个唱法……既然人们对“花儿”如此酷爱、爱恋和喜欢,那么,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什么人们对“花儿”艺术这样热爱?这样喜欢?这样执着地追求?
首先,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解“花儿”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探索“花儿”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新举措。其次,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花儿”艺术的搜集、整理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对热心“花儿”艺术的人们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政府行为加大“花儿”艺术的培训工作,培养年轻有为的“花儿”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省大中专艺术院校开设“花儿”艺术课堂等。再次,“花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花儿”曲调丰富,文词优美,朴实生动,结构严谨;演唱自由,对联唱结合,即兴为主是青海“花儿”的三大特点。政府资助性组织开展“花儿”艺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花儿”演唱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对“花儿”这一民间音乐演唱会进行有效包装,让“花儿”艺术奇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第四,充分发挥“花儿”艺术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花儿”艺术创新,力争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我们的政府和民间组织拿出“刀子拿来头割哈,不死是就这个唱法”的精神、毅力和决心,“花儿”艺术才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简介:陈镁,女,土族,青海省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海东市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翰墨缘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交易联盟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