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历史文献在讲述BMP-1的故事时,都强调“它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帕夫洛·伊萨科夫领导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研制的”。许多苏军新兵也听到过BMP-1是由一位女性设计出来的说法,她曾研发出专门供西伯利亚石油工人和地质工作者使用的越野车,最后演变成步兵战车。BMP-1的造型优雅美观,确实像女性设计出来的。
而按照前苏联官方的说法,BMP-1的设计者并不是一两个人。
机械化步兵的呼唤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国防部装甲坦克总局要求所属几个设计局设计一款新式中型坦克,并要求开发出一种崭新的装甲车辆让步兵分队乘坐。装甲坦克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一批来自宾库卡装甲坦克科研所和装甲坦克兵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于50年代末制定出关于新型步兵战斗车辆的技术任务书,要点如下:
①越野性和机动性不低于与其联合作战的新式中型坦克;
②能够为下车作战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持,能与敌人坦克和普通装甲车辆作战;
③步兵能在战车内向外射击,战车要有较好的装甲为他们提供防护,必要时保证他们能够快速下车;
④防护装甲要能够抵挡住轻武器、机关炮(600~800米距离)、地雷和炮弹破片的打击,同时还具备核生化防护能力;
⑤无线电设备能够保障其与本分队和坦克分队指挥员进行不间断联系;
⑥具有伪装设备;
⑦具有类似于坦克的观察设备。
任务书规定,当车辆遇到敌方有准备的反坦克防御时,步兵要在距离敌方防区前沿600米左右处下车(这一数值是参照当时已知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的最远打击距离),车辆则不断机动隐蔽,时刻准备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持。如果敌方缺少有准备防御,步兵可以不下车。该车还要能够与坦克分队一起开展遭遇战和反击战,意味着它必须具备打击敌方坦克的能力。很显然,苏联专家们汲取了卫国战争初期的惨痛教训,当时苏军步兵防御分队就因为缺少足够的反坦克武器,未能阻挡住德军坦克的进攻。
为了研制出优秀的步兵战车,苏联装甲坦克总局组织了一次设计竞赛,参赛的“种子选手”是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设计局、布良斯克汽车制造厂、阿尔泰拖拉机厂设计局、库尔干机械制造厂特别设计局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设计局。
在整车的战术技术规范出台前,装甲坦克总局就早早为其选定了相关武器系统。该系统由图拉仪器仪表制造设计局研制,安装在紧凑型炮塔内,基础武器是一门73毫米口径2A28“雷”式滑膛炮,带有自动装填系统。该炮是在SPG-9无后坐力炮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尝试将不同类型的火箭筒或无坐力炮安装到轻型装甲车炮塔内,但都没能成功,原因在于无法处理射击时产生的强烈后喷射流。除了“雷”式火炮外,炮塔内还有一挺PKT式7.62毫米坦克机枪,以及一部9K14“婴儿”导弹武器系统,也就是西方所称的AT-3。其发射9M14M反坦克导弹,装填、发射和瞄准设备均位于炮长位置,可以在炮塔装甲保护下操作。这种武器系统的火力远比北约同级轻型装甲车强大。
五花八门的方案
按道理说,如果关键性的武器系统提前敲定,那么战车的总体设计可以更快地完成,布局也会很快明确下来。然而,各设计局和装甲炮兵总局出现了履带式、轮式和轮履混合式三种方案。1961年,相关样车都被运到库宾卡靶场,由苏联国防技术装备委员会定夺。由于这些方案的主武器系统是一致的,加之车辆重量限制极严,防护水平差别也不大,因此竞争主要集中在车辆的可靠性、操纵使用性能和价格上。
档案显示,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设计局拿出两种样车,即“911工程”和“914工程”。“911工程”车身和炮塔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发动机与传动系统位于车身后部。车辆同时装有两套行走装置,一套是前驱的4×2轮式,采用液压气动独立悬挂。另一套是全尺寸的履带式行走装置,每侧有五个负重轮、两个托带轮,采用液压气动独立悬挂。两套装置切换时,需要将车辆停下来操作,约需要1.5~2分钟。涉水时使用喷水推进装置。采用履带行进时最大速度为57千米/小时,而轮式的行进时最大速度超过100千米/小时,涉水速度可达10千米/小时。
“914工程”采用PT-76水陆两用坦克的底盘和传动装置,车身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乘员组共两人,即一名驾驶员兼机械师,一名车长兼炮长。该车可搭载8名步兵,其中两名位于驾驶员左右,可以利用带旋转架的机枪向前方射击。其他步兵位于载员舱内,可利用单兵武器通过射孔向外射击。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位于车身尾部左侧。车身尾部右侧设有进出舱门。它的柴油机功率为220.5千瓦,战车最大行进速度为65千米/小时,涉水最大速度为10千米/小时。其水上推进装置借鉴PT-76坦克的设计。
布良斯克汽车厂设计局拿出了前驱8×2轮式步兵战车,即“1200工程”,整体设计衍生目著名的MAZ543系列特种车。其车身和炮塔采用轧制钢板焊接而成,正面装甲厚度达到60毫米。该车采用液压气动式独立悬挂,使得离地高度可以调节。轮胎为宽槽中央汲水形。为了在水中行驶,该车安装了PT-76的喷水推进装置。动力装置安装在车体后部左侧。搭载的步兵位于战斗舱前部和后部,为了他们进出方便,车尾安装了舱门。
阿尔泰拖拉机厂设计局与装甲坦克兵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合作推出轮履混合式步兵战车,代号“19工程”。其车身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前部左侧为机械师/驾驶员座位,右侧为车长,他们进出驾驶室的舱口位于各自座位的车顶。车身中部是炮塔吊篮。步兵们围坐在战斗舱内部,他们进入的舱口位于炮塔后部的车顶处。发动机传动系统及水冷设备位于车身后部,发动机功率为220.5千瓦。“19工程”的采用4×4轮式行走机构,前后轮之间的车体腹部两侧各有一套含一个主动轮和三个负重轮的履带推进系统,主要用于提高战车在松软地面的通行能力。“19工程”的轮履切换可以在运动中完成,过程只需要15~20秒钟。“19工程”还具有两个喷水推进装置,可保证战车顺利涉水。endprint
库尔干机械制造厂特别设计局推出了“659工程”样车,也采用轮履结合的布局。负责该工程的主管设计师费利克斯·格里戈里耶维奇·巴隆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出版的《坦克与人》杂志2000年12月号上回忆说:
“在比赛一开始,我们的信心就不很足,车里雅宾斯克人一直在搞装甲车辆,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为零。但又不能拒绝参赛,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干起来。我们局的总设计师尼古拉·伊格纳奇耶维奇·乌辛科认为,库尔干厂未必能够研制出较好的步兵战车来,因为我们一直在生产ATS-59火炮牵引车,且性能不错,为什么要改作步兵战车呢?可想而知,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659工程的。后来,国防工业部在莫斯科召开技术委员会大会,讨论各单位提供的方案。乌辛科竟然拒绝发表意见,而是将发言任务交给我。见此情景,国防工业部副部长马霍平站起来征求与会专家和将军们的意见,是否同意我代替总设计师发言,众人没有表态。当时我比较年轻,会议室内坐满了将军和专家,是我从未见过的阵式,被迫发言肯定是语无论次。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方案第一个被淘汰了。”
“765工程”胜出
P·P·伊萨科夫领导下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设计局最后一个展示,他们提出代号“76432程”的全履带式步兵战车方案。该车是以技术成熟的极地越野车为基础。“764工程”与其它方案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发动机前置,车身前部是动力舱,后面是驾驶舱、战斗舱和步兵座舱,步兵可以通过车尾舱门和车顶舱口进出。为了保证战车的涉水能力,它采用常规的扭杆悬挂和履带滑水式水上推进方式,还装有两个喷水推进装置。
作为竞争对手,巴隆曾这样评价“76431程”: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的设计则与法国哈乞开斯公司的TT6装甲车一样,还安装了专用的发动机。这种装甲车只有10吨重,而我们的重13吨。有位将军曾问过战车的备用工具和辅助设备的重量,车里雅宾斯克的是60千克,而我们的是130千克,当这两个数字被报出后,会议大厅内传出一阵笑声,许多专家都不相信车里雅宾斯克的备用工具和辅助设备会那么轻。但最终,车里雅宾斯克人赢得了胜利。”
接下来,伊萨科夫团队又研发出更为完善的“765工程”,结构进一步简化,以改善工艺性。伊萨夫还曾拿出过高档版“765工程”,特点是“乘员可以更主动地参加战斗”,增置了由步兵操作的遥控机枪,步兵可以利用它们从车内射击,但这个颇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没有通过审核。
就这样,“765工程”最终中标。苏联国防技术装备委员会认为它的结构最为紧凑,纯履带式设计使行走装置更为简洁,且适合泥泞路段的行驶需要。在后来的定型与生产过程中,库尔干厂、伏尔加格勒厂等单位的优秀设计也被车里雅宾斯克厂融入到“765工程”中。
以“765工程”为基础的新型战车设计方案被确定下来。但许多苏军高层指挥员认为,这种战车的造价太高了,步兵使用现成便宜的BTR-152、BTR-60PB轮式装甲输送车就可以了。更要命的是,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对装甲车辆的发展也充满负面情绪,他公开表示导弹已经宣告装甲车辆的死刑,“既然制导反装甲武器能够毫不费力地击穿坦克,那么它们打起步兵战车来,就和摧毁普通卡车一样不费吹灰之力!”
1962年12月14日,苏联部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新国防装备审议会,车里雅宾斯克厂负责步兵战车项目的设计师A·A·莫罗佐夫在日记里(刊登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出版的《坦克与人》杂志2007年10月号上)写道:
“莫斯科,上午10时。与会人员先是激烈地讨论起坦克炮射导弹问题。这一问题是由赫鲁晓夫提出来的,有多家科研所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与会的国防技术装备委员会第9局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还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曾为潜艇安装过导弹武器。可是所有人在坦克用导弹方面的意见分歧太大,以至于会议计划被严重耽搁。为了抓紧时间先明确共识,召集人经过反复协商,先就已然确定的新式步兵战车方案竞标达成决议,规定我们厂在1964年第二季度拿出技术方案;1965年第一季度拿出工厂样车;1965年第四季度拿出靶场样车。”
为什么一款不算太过复杂的战斗车辆要设置如此之长的试制时间呢?有一种说法是苏联军方和军工综合体担心,讨厌常规武器的赫鲁晓夫会突然把步兵战车项目砍掉,结果“765工程”测试一直拖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才告终结。1965年初,“765工程特1号”在车里雅宾斯克厂开始试生产,1966年定型,这就是后来的BMP-1战车。
BMP-1于1965年在白俄罗斯军区进行了军队测试。五年后,西方才开始装备步兵战车,即西德陆军的“黄鼠狼”。又过了两年,法军也装备了AMX-10步兵战车,陆军装甲战斗车辆的新纪元开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