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信明家训:读书人身上总有掩不住的阳光

2014-12-22 02:12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王玲写文章阳光

田祥玉

乔信明(1909~1963),湖北省大冶人,开国少将。曾任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指导员,第十军八十七团团长、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曾任新四军教导营队长、挺进纵队团长、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处长。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次子乔泰阳,原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空军少将;小儿子乔晓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2013年,《亮剑》导演陈健的又一部军旅题材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刚一播出就引起了很大轰动。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部电视剧是开国少将乔信明和夫人王玲的真实经历,而同名纪实小说的作者,也是这对富有传奇经历的夫妇。

无论走到哪里,《掩不住的阳光》都是最重要的行李,一有空就细细翻看这本书,已经成了乔信明、王玲夫妇5个孩子的共同习惯。2014年10月初,当笔者在北京采访乔信明的次子乔泰阳时,他看着窗外厚重的雾霾,笑着说:“当天空蒙着厚厚的雾霾时,我们也有让阳光照进来的办法,那就是看书、写字,让心灵在阳光里徜徉。”

出生于湖北大冶的乔信明,因家境贫困从没上过学。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后,他开始自学,认字、读书和写字。一年后,21岁的乔信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时,已经能自如地看书甚至写信了。由于作战勇敢,学习能力突出,1932年11月,乔信明被选送到中央红军学校学习和工作。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看书、学习,10个月之后,被分配到赣东北根据地的乔信明,已经文武双全,是深得根据地领导方志敏欣赏的人才之一。

电视剧《掩不住的阳光》里,有很多堪称传奇的剧情,都是乔信明的真实经历。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乔信明的双腿严重受伤,做过手术后依然不能下地走路。但他却没有因此认输,而是躺在担架上指挥战争长达7年。乔泰阳说,战场上的父亲,曾经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个头娇小的母亲,一把就能将他抱起来。但即便如此,在无数个因为疼痛无法入睡的夜里,乔信明也会借着月光或手电筒看书和写字。乔信明曾经告诉孩子:“喜欢读书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比如我躺在担架上作战,因为腹有诗书不害怕,所以最终没被敌人夺去性命;因为我喜欢读书,才让你妈妈爱上我,对我不离不弃。”

1949年,在北京进行腿部手术后,乔信明重新站起来。只是从那时直到1963年去世,疼痛一直陪伴着乔信明,伴随他一日三餐的,还有苦涩难咽的中药。“但是父亲总是微笑着,从未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他的疼痛。而且,只要回到家,他手里永远都有一本书。而母亲只要忙完家务,就会坐在书桌前写文章。因为经常熬夜看书、写文章,母亲30多岁时头发就白了。”

让乔泰阳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卧室的灯永远要到深夜才会熄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乔信明和王玲从不叮嘱子女,要如何努力学习,但父母爱读书的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从小爱读书的乔家子女,学习成绩都是学校里拔尖的。

1963年,多年病痛缠身的乔信明去世了。这之后,王玲一人抚养照顾5个儿女,但再苦再累,她看书、写文章的习惯都没有改变。“文革”期间被关进牛棚,王玲写出了丈夫乔信明的革命史,多次修改、斟酌后,她用复写纸誊了5份,分别寄给5个孩子。

2010年初,93岁的王玲弥留之际,孩子们拉着她的手说“妈妈不要走”时,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完“爸爸没有走,妈妈也不会走”之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王玲去世后不久,她和丈夫乔信明曾经共同创作的书稿《掩不住的阳光》,辗转回到了孩子们身边。看着厚厚一箱子的书稿,几十万字都是妈妈的笔迹,字体端正娟秀,书面整洁利落,没有一个错别字,兄弟姐妹们泪湿眼眶。那一刻,他们也终于明白了“爸爸没有走,妈妈也不会走”的真正意义。是的,那些一生都把读书视作呼吸一样自然的父母,那些一读书就会觉得阳光普照的人,永远不会离开。

2011年,王玲去世一周年时,《掩不住的阳光》正式出版。5个孩子共同决定,用这本书的稿费和父母的遗产,设立“妈妈基金”。钱并不多,但用来买书、出书已经足够,出父母生前的其他著作,稿费用来买书送给更多的人。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喜欢读书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读书人的身上,总有掩不住的煦暖阳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玲写文章阳光
写文章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少年追梦郎
少年追梦郎
我写我的
少年追梦郎
走,出发!
离题万里
走在阳光路上
剪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