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丁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2-01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4页至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学会认清整时,初步体会整时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能够准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会看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想请你猜一猜:“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你猜是什么?
(學生猜:钟表)
2.师:你们在哪儿见过钟表呢?介绍一下你见过的钟表。
学生各抒己见。
3.师:你们见过的钟表是不是和我们这里的钟表一样多,一样漂亮呢?(多媒体播放各式各样的钟表图片,让学生欣赏)
4.师:这些钟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学生交流)
5.师:钟表不仅漂亮、有用,而且里面还包涵着丰富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1)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2)全班汇报交流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这里,教师要重点指导时针和分针的区别,并让学生指认给同桌看。
2.认识整时
(1)师逐一出示8时、3时、6时的钟面。
师:这几个钟面你们认识吗?现在是什么时刻?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三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几。
小结:这三个钟面都是表示整时。
(2)小组讨论:整时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先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钟面。
这里形式可以多样:
①老师说时刻,学生来拨,看谁拨的又快又准。
②同桌两人,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
3.学习整时写法
(1)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写“时”字就可以了。
(板书:8时、3时、6时)
(2)介绍电子表的表示方法
出示8:00电子表,让学生观察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3)讨论:这个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
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4)学生独立练习用电子表的方法记录3时和6时,再集体交流订正。
三、巩固看整时的方法,渗透思想教育。
师:小朋友,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要合理的利用好时间,安排好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咱们的好朋友小明可会安排时间了,瞧这是小明的一天。(多媒体出示课本92页图)
1.学生仔细观察,同桌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2.全班汇报交流每一幅图所表示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重点讲12时的钟面,这个钟面为什么只有一根针?)
3.小明一天的安排合理吗?
师:小朋友时间是宝贵的,它一去不回头,希望你们在学习生活中合理安排,做时间的小主人。
4.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师:再过两天就是星期六了,你能不能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星期六“呢?(能)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两幅图:
(1)淘气9时在学校上课。(2)淘气9时在家里睡觉。
师:钟面上为什么都是10时?
(全班讨论交流。)
五、全课总结
1.师: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师:你们觉得今天自己这节课表现怎么样?
六、录音播放歌曲:《时间就像小马车》
师:这节课这么快就过去了,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的向前跑着,让我们都做时间的小主人,珍惜时间,爱惜时间好吗?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观察、动手、比较,体会并领悟怎样认识整时;通过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除了让学生自己对新知进行梳理巩固之外,也不忘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整个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拉紧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