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得珍
(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宁810007)
施用污泥对培肥地力及改良和修复土壤有较显著效果[1-3],尤其是P养分的再利用以及污泥对土壤中P的活化作用,缓解了红壤P素的缺乏状况,有望成为南方多山地区的肥力资源。然而,P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广泛认为,由于土壤对P强大的吸附固持能力,加上P肥主要施在耕层,含量很低的下层土壤是一个吸持P素的巨大容量库,使得土壤中的P向下淋溶损失量很少[4-8],P的主要损失途径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9-11]。但最新田间观察表明,土壤P的垂直迁移不容忽视[12-14],虽然从农地渗漏损失的P一般仅相当于肥料施量的几个百分点,但P的临界浓度低达0.02~0.035mg/L就能引发湖水的富营养化[15],如果P肥的施用量超过超过60mg/kg时,P的淋失则有呈线性增加的趋势[16],施用污泥同样会造成土壤中有效P的积累,有淋失的风险[17-19]。但关于污泥农用后淋溶损失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验手段单一。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室内培养测定其渗漏液的方法,对于田间条件下P素在剖面中的迁移状况研究极为有限,尤其是对于污泥施用于红壤后P的垂直迁移尚属空白。南方红壤区降雨量高,渗漏量大,污泥P素的淋失不容忽视,要实现南方坡地上的污泥利用,首先必须评价污泥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风险,明确污泥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和渗滤水流失的规律,红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的垂直淋失规律,并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出污泥坡地利用的安全模式,变得十分迫切。
本文采用干污泥和堆肥污泥对红壤进行撒施和穴施,采用有效P和水溶态P为指标,研究污泥施肥红壤中P垂直迁移规律,旨在为红壤中污泥合理施用方法提供指导依据,为提高污泥P的肥效和降低其环境风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污泥来自厦门海沧污水处理厂。新鲜污泥风干后粉碎过2mm筛称为干污泥(DS),另一部份污泥与木屑(3:1)混合堆肥处理后粉碎过2mm筛称为堆肥污泥(CS)。干污泥和堆肥污泥有机质分别为320.1,160.05g/kg,全氮含量分别为40.5,19.45g/kg,全P含量分别为18.59,12.30g/kg,有效POlsen-P分别为1 118,1 230mg/kg。供试土壤为砂壤土,具体性质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污泥施用方式分为撒施和穴施,污泥撒施指导施肥量按GB4284—1984规定,干污泥标准施入量为20,40t/hm2,堆肥污泥施用量为40,66t/hm2。污泥穴施则按干污泥和堆肥污泥集中施入或分别与50%土壤混匀穴施,因为在试验期间的采样,都是采用施肥点的污泥进行分析,所以在施肥过程中对穴施的施肥量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制,达到实际应用目的即可。具体试验方案如下:其中DS(Dry sewage)代表干污泥,CS(Compost sewage)代表堆肥污泥,X代表穴施。
1.3.1 污泥撒施处理
①CK:对照,不施污泥,重复3次;
② DS-10:微区撒施干污泥0.75kg,占表层土壤10%的质量,即20t/hm2,折合全P371.8kg/hm2,有效P22.4kg/hm2,重复3次;
③DS-20:微区撒施干污泥1.50kg,占表层土壤20%的质量,即40t/hm2,折合全P743.6kg/hm2,有效P44.7kg/hm2,重复3次;
工夫不大,“平地一声雷”就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哦,原来盘中码着刚刚油炸的锅巴,金黄酥脆,色泽艳丽,而且香气浓郁。难道这就叫“平地一声雷”吗?“雷”在哪里呢?我们正疑惑间,只见服务员端着一碗滚烫的菜汁儿,快速地浇在刚出锅的锅巴上!顿时,金黄的锅巴因突然受到热汁儿的“刺激”,而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爆裂声!餐桌上瞬间像点燃了一堆爆竹,又像是盘中突然爆炸了一枚手雷,巨大的响声和恢宏的场面,让满桌的食客闻声色变,惊悸非常,“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平地一声雷”,果不其然,形象贴切!
④CS-20:微区撒施堆肥污泥1.50kg,占表层土壤20%的质量,即40t/hm2,折合全P492.0kg/hm2,有效P81.2kg/hm2,重复3次;
⑤CS-33:微区撒施堆肥污泥1.50kg,占表层土壤33%的质量,即66t/hm2,折合全P811.8kg/hm2,有效P134.0kg/hm2,重复3次;
1.3.2 污泥穴施处理
①CK:对照,不施污泥,重复3次;
② XDS-100:集中穴施干污泥,折合全P18.59 g/kg,有效 P1 118mg/kg,水溶态 P204.57mg/kg,重复3次;
③XCS-100:集中穴施堆肥污泥,折合全P12.30 g/kg,有效P2 030mg/kg,水溶态P123.21mg/kg,重复3次;
④XDS-50:集中穴施干污泥与50%土壤混合物,折合全 P9.30g/kg,有效 P559mg/kg,水溶态P102mg/kg,重复3次;
⑤XCS-50:集中穴施干污泥与50%土壤混合物,折合全 P6.15g/kg,有效 P1 015mg/kg,水溶态P61.61mg/kg,重复3次;
所有试验布设在试验区面积80cm×80cm的30个微区上。微区先清除0—5cm土层以消除地表覆盖物、根系和周际土壤对养分迁移的影响,微区周围开挖截留沟,防止地表径流进入小穴,影响微区水分状况。污泥随机施入微区后,用铁铲与5—10cm土层土壤混匀,再覆盖1—2cm的干土作为污泥撒施处理,在微区内挖50cm×50cm×25cm的小穴,随机施入污泥,然后再将挖出的土壤覆盖在小穴20cm厚左右作为污泥穴施处理。试验布设于2008年3月11日,并建立标签,经过225d进行采样。
田间实验经过225d,于2008年11月25日结束。在各微区中心线开挖剖面,分别在剖面0—10,10—30,30—50,50—80cm处采样。通过开挖,没发现剖面有明显的洞穴和较大根系的存在,所以说实验数据基本能代表试验地田间红壤剖面养分迁移状况。采集的样品仔细剔除石块和根系后,过2mm筛,鲜样测定,然后将结果折算成每单位烘干土重。
土壤孔隙和容重采用环刀法;pH(H2O)采用电位法;土壤全氮和全P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质地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有效P用来表征农业生产中土壤供P能力的大小,采用Olsen-P法测定;可溶态无机P用来表征P潜在的流失风险,采用0.02mol/L的KCl溶液浸提钼蓝比色法测定(Kcl-P)。根据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容重折算成每公顷土壤Olsen-P或Kcl-P含量(kg/hm2)。
P源、水分运动和运输途径是土壤P淋失最基本的条件,主要以可溶态和胶体结合态(包括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2种方式进行。胶体由于颗粒较大,其迁移一般发生在较大的土壤孔隙中,而可溶态元素的迁移既可发生在土壤结构之间的孔隙中,也可出现在土壤结构内部(即基质流)。在本次试验中通过土壤观察,在剖面上没有明显的裂缝、洞穴和较大的根系,且孔穴和裂隙没有与上层土壤的孔穴和裂隙连接,由地表而下的水流不能直接进入这些孔穴和裂隙,因此这些孔穴和裂隙并非优势流通道,也就是说影响本次试验结果的水分运动途径主要为基质流,以水溶态为主,表明选用Olsen-P和Kcl-P作为P垂直迁移的指标具有代表性。污泥的农用方式一般以撒施和穴施作为基肥的施肥方式较为常见,本文分别以污泥撒施和穴施不同施肥量状况下对剖面P的迁移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图1和图2分别为污泥撒施225d后土壤有效P(Olsen-P)和可溶态无机 P(Kcl-P)含量的垂直分布图。从图1中可知,土壤剖面各层Olsen-P含量比对照处理明显升高(除DS-10在剖面50cm以下含量),表明污泥的施用可增加土壤有效P的含量,且有向剖面深层迁移的趋势,但随剖面深度的增加,Olsen-P含量明显降低。
从图2中可知,水溶态无机P(Kcl-P)在剖面各层的含量除CS-20处理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施肥处理在0—50cm土层之间Kcl-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直到在剖面50—80cm处接近对照,表明污泥的表层撒施使Kcl-P含量在剖面各层得到积累并随剖面深度的加大而逐渐降低,具有淋溶和流失的潜在风险,直至剖面80cm以下时,风险降低。
从图1和图2看出,干污泥处理在剖面不同层次间差异很大、变化剧烈,而堆肥污泥处理则表现出相对平缓的趋势,在剖面上表现出更强深层迁移和积累特征,这可能与堆肥污泥含有更多的腐殖质,降低了土壤对P的固定吸附能力,且更易于改良土壤结构、加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持水能力提高和保水能力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无机P的扩散,发生深层迁移、积累有关。另外,不同施用量的条件下,剖面同一层Olsen-P含量的差异不大(P>0.05),并且没有规律性;而 Kcl-P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
图1 污泥撒施有效P在土壤剖面上分布
图2 污泥撒施Kcl-P在土壤剖面上分布
从图3和图4土壤有效P(Olsen-P)和水溶态无机P(Kcl-P)垂直分布图可知,表层0—10cm的有效P(Olsen-P)和水溶态无机P(Kcl-P)含量在各处理间比较接近,这表明污泥穴施对于表层土壤Kcl-P和Olsen-P的含量没有影响。10—30cm土层因为存在穴施施肥点,所以各处理间因施肥量和污泥类型的不同Olsen-P和Kcl-P含量相差比较大,随施肥量的增加含量增大,同一配比干污泥处理的含量大于堆肥污泥处理样,这是因为干污泥却含有相对丰富的有机P,225d后有机P矿化形成相对丰富的无机P,因而Olsen-P含量相对高于堆肥污泥的值。30cm以下Olsen-P和Kcl-P含量随深度明显降低,其中Olsen-P含量在剖面80cm左右处接近对照,而Kcl-P含量于
图3 污泥穴施有效P在土壤剖面分布
上述结果表明,50cm以下土层,污泥穴施Olsen-P含量远高于污泥撒施,而Kcl-P含量在土壤剖面上的迁移和累积与不同施肥方式没有显著影响。相对于堆肥污泥处理而言,干污泥有效P和KCL-P含量随剖面深度变化更剧烈。分析污泥撒施后各土层占整个剖面0—80cm Olsen-P累积含量百分比(表2),发现0—30cm土层有效P含量占整个剖面累计含量的60%剖面50cm时接近对照并且含量极低,表明50—80 cm土层Kcl-P迁移和积累量极小,表明在剖面50cm以下土层P流失潜力很小。从整个剖面来看,干污泥穴施的土样Olsen-P和Kcl-P含量随深度变化的曲线比较剧烈,而堆肥污泥处理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相对平缓。采用方差分析表明污泥类型、施用量与土壤剖面同一层次上Olsen-P和Kcl-P的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其丰缺状况基本能表征污泥撒施处理整个剖面有效P的累计水平,而污泥穴施后Olsen-P含量集中在穴施点以下土层。
图4 污泥穴施Kcl-P在土壤剖面分布
同样,分析污泥撒施后各土层占整个剖面0—80 cm的Kcl-P累积含量百分比(表3),发现无论是污泥撒施还是污泥穴施,Kcl-P含量集中富集在30cm以下土层,30—50cm的Kcl-P累积量基本能表征整个剖面0—80cm的Kcl-P累积量水平。
表3 污泥处理剖面各层Kcl-P累积量及所0-80cm总Kcl-P累积量占百分比
(1)不同污泥类型、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对于土壤剖面Olsen-P和Kcl-P的淋溶迁移和积累具有不同影响。但总体而言,污泥施用后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0—50cm土层。
(2)不同污泥施肥方式,均能使Olsen-P和Kcl-P含量在剖面产生一定的迁移和积累,对Olsen-P在剖面深层迁移和积累具有显著差异,而对Kcl-P的迁移和累积没有明显差异,且在剖面50cm以下,Kcl-P的含量达到极小,基本不存在P流失风险。
(3)土壤剖面Olsen-P和Kcl-P含量随污泥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含量降低,但与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
(4)污泥类型对Olsen-P和Kcl-P含量在土壤剖面迁移和积累均无显著差异。相比而言,干污泥处理Olsen-P和Kcl-P含量随剖面深度变化剧烈,易使Kcl-P含量发生深层迁移,而堆肥污泥撒施更易使Olsen-P在深层土壤(50—80cm)发生积累,并具有明显向深层迁移趋势。
(5)结合土壤剖面Olsen-P和Kcl-P积累量分析发现,试验期污泥撒施0—30cm土层Olsen-P含量基本能表征整个剖面养分积累水平和迁移潜力,污泥撒施Kcl-P含量富集在30cm以下土层,而穴施污泥Kcl-P含量富集在施肥点以下土层。
[1] 莫测辉,吴启堂,蔡全英,等.利用城市污泥防治水土流失[J].土壤与环境,1999,8(1):66-70.
[2] 王新,周启星,陈涛,等.污泥土地利用对草坪草及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24(2):50-53.
[3] Ojeda G,Alcañiz J M,Ortiz O.Runoff and losses by erosion in soils amended with sewage sludge[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03,14(6):563-573.
[4] Hesketh N,Brookes P C.Development of an indicator for risk of phosphorus leach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0,29(1):105-110.
[5] Gburek W J,Sharpley A N,Heathwaite L,et al.Phosphorus management at the watershed scale:A modification of the phosphorus index[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0,29(1):130-144.
[6] 金为民,严力姣.农田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生态学报,2002,22(3):291-299.
[7] 来璐,郝明德,彭令发.土壤P素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65-67.
[8] 来璐,郝明德,彭令发.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无机P空间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1):76-78.
[9] 宋键,金秉福,张云吉.烟台门楼水库氮P营养盐的分布及其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21-323.
[10] 李裕元.坡地P素迁移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4.
[11] 崔力拓,李志伟坡地退耕还林(草)对土壤P素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280-282.
[12] Schoumans O F,Groenendijk P.Modeling soil phosphorus levels and phosphorus leaching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0,29(1):111-116.
[13] Zhang M,Jiang H,Liu X.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forms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rainage water from wetland rice fields in the Shaoxing Plain[J].Pedosphere,2003,13(3):239-248.
[14] 章明奎,王丽平.旱耕地土壤P垂直迁移机理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282-285.
[15] Lee G F,Rast W,Jones R A.Water Report: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ies:Insights for an age old problem[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78,12(8):900-908.
[16] Johnston A E.Carton O T,Brookes P C,et al.Phosphorus Loss from Soil to Water[M].New York:CAB International,1997.
[17] Kidd P S,Dominguez-Rodriguez M J,Diez J,et al.Bioavailability and plant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phosphoru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mended by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sewage sludge[J].Chemosphere,2007,66(8):1458-1467.
[18] Siddique M T,Robinson J S,Alloway B J.Phosphorus reactions and leaching potential in soils amended with sewage sludg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0,29(6):1931-1938.
[19] Korboulewsky N,Dupouyet S,Bonin G.Environmental risks of applying sewage sludge compost to vineyard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2,31(5):152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