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华
“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人一提到落实“双基”就认为那是老黄历了。其实不然。新课标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起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形成基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作用。如何夯实“双基”,打造语文本色课堂呢?下面名师的四个教学片段,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看企鹅》(张建平)
师:(指图)大家排着队这样边走边看,很有——
生:秩序。
师:“秩序”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词卡)
生:“秩序”就是表示很整齐。
师:有一定的顺序这就叫——
生:秩序。
师:小光可不是这样做的,他把人家挤到旁边去了,大家喜欢他吗?
生:不喜欢。
师:大家就向他投来——(出示词卡“责备”?)
生:责备的目光。
师:“责备”是什么意思?
生:“责备”就是很怪他。
师:对了。“责备”就是批评他。一齐读读。(生齐读)
师:小光知道人家责备他吗?
生:不知道。
师:从课文中哪个词儿看出来?
生:毫不在乎。
师:对了。(出示词卡)一齐来读读。(生齐读)
师:“毫不在乎”是什么意思?
生:“毫不在乎”就是他一点儿也不看人家一眼,不去注意人家的表情。
师:再看看课文中写他“毫不在乎”的句子,一起齐读一遍。
(生齐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字词教学,有些教师认为无足轻重,简单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认读,算是“过关”。这样的学习虽然能让学生认识一些字词,但字词的意思却不甚明白。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建平老师巧妙地运用课文插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秩序”的意思,这个词的音、形、义就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此时,张老师话锋一转:“小光可不是这样做的,他把人家挤到旁边去了,大家喜欢他吗?”通过这样一问,自然带出了“责备、毫不在乎”两词,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小光“毫不在乎”的句子,学生在一问一找中不仅明白了“小光那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真正让学生在识字学词过程中明辨了是非、懂得了道理。整个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恰似行云流水,了无斧迹刀痕,实则匠心独运,真正将“识字与理解词义、初知课文大意”落到了实处,夯实了基础知识。
《二泉映月》(王崧舟)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个时代,走进阿炳的生活。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贩摆主的水果,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生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子时,即使他说“对不起” ,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生:我还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床,没有被子,没有枕头。
师: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受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啊!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生读,师引导学生一次一次地读课文中一段话,前后总共读了7次)
“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让他们在字里行间走上一个来回。在语文教学中,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运用、表达是终极目标。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王崧舟老师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巧妙创设了写话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个时代,走进阿炳的生活。由于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学生对阿炳的坎坷经历知之甚少,王老师及时创造了一个语文学习的“场”,让学生沉浸文本,发挥想象,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潜心与文本对话,借助语言形象来感受那个时代、感受阿炳那苦难的坎坷经历,从而加深了对阿炳及那个时代的了解。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压根没有感觉到王老师是在进行读写训练,只觉得自己是在和阿炳进行着一场心与心的对话。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是巧妙、灵动而扎实有效的。学生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小镇的早晨》(吉春亚)
师:这么美的语言,如果不把它背下来,那可太可惜了。我们来一个背诵比赛,看看是你们背得快,还是我的记忆好。
(师生各自背诵,三分钟后)
师:我已经会背了,能允许我先来背诵吗?
(师试背,并故意漏掉“沿街、一些、两座”这三个句首词语)
生:老师,你背的时候漏了“沿街、一些、两座”这三个词语。
师:是吗?
生(齐):是的,是的,是漏了词语。
师:谢谢同学们的提醒。请帮一下忙,把我漏背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三个词都是句子的开头词语,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略,在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以便提示自己,这也是背诵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果。经过大家的提醒,如果再让我背,我想一定能背得更好了,不过,我最大的愿望是同学们能超过老师,有这个信心吗?endprint
生(齐):有。
师:看谁能背这一段,背得有感情就更好了。(生个别背、全体背)
语言积累非常重要,这对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背诵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如何指导学生背诵有多种方法,吉春亚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渗透了一个抓住句首词来背诵的方法。她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上是很有章法的。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形成语感,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对小镇的早晨产生喜爱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份情感,当教师提出背诵时学生兴致大增,接着采用师生背诵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吉老师故意漏掉三个句首词语,并告诉学生:“句首词在背诵时往往容易忽略,在背诵时,我们可以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以便提示自己。”其实这就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果,学生背起来就有章可循。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的记忆特点,培养了背诵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背书原来是这么简单。若语文教师都能像吉春亚老师那样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常抓不懈,学生的背诵能力就能得到迅速提高,语言积累将是“春色满园”。
《第一次抱母亲》(于永正)
师:最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写字,看看课文最后的几个字。(幻灯片出示:翻、越、疚、吩咐,重点指导“越”和“疚”两个字)
师:这里面最难写的、最不容易写规范的就是“越”“疚”两字。拿出笔来,做好准备。写好字的第一步是读帖,通过读帖来了解每个字的结构,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这是最重要的。先看,一边看一边写。一个一个字地读。第二步叫描红,用钢笔在字上描,这一步非常重要,你描多了,这个字就属于你了。(生描红)
师:足正、身直,两只脚要放平,背要挺直,描一遍。描完了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一遍,要照着字帖写,这一步叫临帖。“越”和“疚”要写两遍。(生写字)
师:谁是小书法家,到黑板上来写一写?(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
师:大家跟于老师写一遍。(范写“越”)这个“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要注意不要高;(范写 “疚”)“疚”字撇要长一点,有力度,捺要有脚。好,照着这两个字,再写一遍。(生写字)
师:满意了吗?不满意再写一个。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愿你们都拥有第二张漂亮的脸庞!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要把字写好非一日之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常抓不懈。于永正老师曾讲过:“指导学生写好字是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于老师按照“描红——临帖——教师范写”这样的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每写一遍都力求美观。并对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姿势和方法,及时进行提醒与纠正。教学环节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写字。
语文课应该上得简单、扎实,就是要摈弃那种华而不实的“花瓶课堂”,因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永远是学校的基本功能。打造本色语文课堂,永远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锦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