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逼”学生说谎

2014-12-20 20:54徐美勤
江西教育A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责罚执勤囚犯

徐美勤

一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两个男生正面红耳赤地对峙着,虽然小学生打架是常有的事儿,但我的火气还是“噌”的蹿了上来。我深吸一口气,追问起事情的缘由。原来他们几个一起嬉戏打闹,刚开始大家打得都在可接受范围,后来A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没控制好力度,弄疼了B同学。这下,B同学不干了,非要打回来不可。A同学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现在你“故意”打了我,我也必须得“故意”打回去。几个回合之后,事件就升级到了办公室。

调查清楚之后,做教师的总免不了要进行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大致就是表达“打架是不对的”之类的观点吧。经过近半个小时摆事实讲道理之后,我问:“你们知道错了吗?”

沉默片刻之后,A同学看了看我(估计样子好看不到哪里去),又看了看B同学,然后低下头说了一句:“我知道错了。”

我稍作微笑状:“好的,既然你知道错了,老师就原谅你一次,希望你下次能够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跟同学和睦相处。”接着转向B同学,希望他在“榜样”的示范下也能开口说点什么。

大概是觉得自己亏吃得比较大的缘故,等待了几秒,B同学依然没有想认错的意思。我和颜悦色地让A同学先回教室,然后继续与B同学“战斗”。

“老师跟你讲了这么多,你一点也没有听懂吗?”

“……”(他没有回答)

“看样子你好像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看A同学都认错了,你为什么做不到呢?不管怎么说,打架总是不对的,你知道不?”

“……”(他还是没有回答)

“知道不知道?”这孩子居然这么倔,我自然地提高了音量。

“……知道……”他弱弱地回答。

看他终于服软了,我马上放低架势再跟他“肺腑”了一番,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好了,老师也不多说了!希望你真的懂了!回教室去吧!”

目送他离去,我心里却没有“胜利”的喜悦。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这件事,我更加肯定自己的失败甚至算是教育的失误——我一直在逼着孩子说谎!

当我不断追问“你们知道错了吗?”“你知道不知道?”“你懂了吗?”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引导”孩子说谎。问题不是出在我的问句上,而是学生做出回答之后不同的利害结果。在经过我一番陈词滥调的疲劳轰炸之后,A同学审时度势,选择了认错,可我对他是否真的知道错了,心里根本是没有底的——或许当初我心里的确也不是很在意它的真实性。可能他只是厌烦了我的唠叨,觉得嘴上说一下“我错了”这三个字又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反正先离开这是非之地再说。可他的认错却让我满足于自己“教育的成功”,他也轻易被免去了由打架而可能招致的责罚。B同学的“知道”两字更是被我逼出来的,可我当时却把它当作“教育成果”来享受。看到我咄咄逼人的架势,想到同伴认错就能免责的先例,他还能不选择说“知道”吗?我不是一步一步紧逼着他们撒谎吗?因为不认错就是错,认个错就可以早点解脱,何去何从是明摆着的。至于这知错是否真心,谁又真正在乎呢?

其实类似的事分分秒秒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刚才的一幕不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的吗?我们已经诱导孩子们说了很多老师爱听却并非真心想说的话,有时还纵容他们的说谎行为,甚至还教他们撒谎。有一回,我趁大家做眼保健操的时间去办公室拿点东西,回来时发现班干部小C正挤出教室对执勤队员说:“他们不是说话,是老师让他们讨论题目的,请不要扣分!”原来,有两个同学边做操边讲话,被执勤队员逮到了。卫生检查时,我也曾看到班里的同学会用脚踩住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纸屑,等检查人员走了再捡起来。对于这些,我不但没有制止,还暗地里为这些小家伙的“机灵”感到窃喜,或者还有意无意地表扬过他们的尽职负责,倡导大家要树立这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常常感叹学生们越来越爱说谎了,说谎的技巧更是越来越高了,却很少去分析他们说谎的种种原因。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哲学家罗素说过:“儿童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孩子年龄小,难免会犯错,但也已经有了趋利避害和自我防御意识,当因做错事而将受到惩罚时会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于是就会有意说谎。可以说撒谎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当然有时也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扬。不正确的赏罚机制都将激发小学生趋利避害的本能从而导致撒谎行为。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赏罚观,坚持公平、适当,并且不能以大人的喜好作为标准,随心所欲地执行,而应该采用宽容、普遍的社会道德标准,特别是不能因简单“认错”就轻易免去他原本应受的责罚。

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讲述的是,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近400名囚犯回乡探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再让他们回到狱中继续服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到了规定期限,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觉得这些人都被他感化了,所以当场赦免了所有犯人。第二年,唐太宗又想故伎重演。欧阳修的《纵囚论》对此进行了评论:对第一次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判了死罪的依然应该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如果这些人依然回来了,才可以确定他们是被恩德感化所致。否则,第一次回来的人我们还姑且可以相信他的悔意,而第二次及以后回来的人,谁能保证他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呢?这时,他回来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所以实在不应该再放人了。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应有的责罚,不能因为他的认错而轻易免除。如果认了错就可以不用接受处罚,那就很有可能诱导学生假装认错,从而逃避责罚。

我们无颜责怪学生的心机太重,他们顶多只是为了趋利避害罢了,倒是大人却必须自我检讨——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机会逼着他们说谎?当他们低头认错的时候,有多少次只是在假装认错而非真心悔改呢?或许第一次他们还会纠结着是否要用说谎来寻求脱身的机会,但在不断尝试、得到“成功”体验之后,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在乎说谎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到后来,“说谎”自然就成了他解决此类问题的首选策略。

我们发现学生说谎的对象主要是包括父母、教师在内的“权威人士”。关系越密切,说谎的可能性越大;“权威人士”越严厉,也越容易引发说谎。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许正是我们有意无意的一些言行,让他们对撒谎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依然还是眼保健操,有时音乐响起,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会继续讲下去。但为了避免扣分,就关照好学生,等执勤队员来检查的时候,大家要马上认真做眼操。而一旦检查人员走了,就又立马开始讲解或者让学生做题目,还美其名曰争分夺秒。上面要来找学生座谈了,我们总是会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有时这种“辅导”还是学校统一要求的。当然,学生们心领神会,他们都会笑着说:“老师,我们知道该怎么对答的。”这样的示范、默许甚至赞扬,难道不是造成学生说谎的罪魁祸首之一吗?所以,师者加强自我修炼,注意平时的言行,做好诚实的表率是多么重要!而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说真话的宽松氛围也是避免学生说谎的关键因素。

作为教师,我们实在不应该再“逼”学生说谎了!(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乍浦九龙山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责罚执勤囚犯
探索惩戒艺术,提升德育实效
小学生踮脚为雨中执勤交警撑伞
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研究
走近土著
为你撑伞
级别
级别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