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探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索

2014-12-20 03:08鲍艳松闵锦忠黄兴友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气象学大气气象

鲍艳松 闵锦忠 黄兴友

引 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建校60多年以来,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2年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列全国第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大气探测专业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面对新的需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气象探测人才培养整个体系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培养方案的改革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新需要,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争一流”的人才培养新理念,确定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气象以及相关行业从事大气探测设备研发和维护、大气探测数据处理和应用、灾害天气的临近预报等科研、教学、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厚基础”主要体现在强化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主干课的学习,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应用紧密结合;“强实践”目的在于加强现代气象探测设备原理与维护、气象探测数据处理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创新”在于通过延长生成实习和毕业论文时间,发表科技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争一流”体现在以一流的培养标准来培养一流人才。

在课程体系制订的过程中,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总计180个学分;各门课程的关联如图1所示。所有课程按课程属性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以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为主。其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参考知识衔接的先后顺序,并考虑各学期课时的平衡。图1中第二板块为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由于大气科学和电子技术是大气探测学科基础,因此,将与大气探测有关的气象和电子类核心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分析、大气物理学、电路分析基础和数字电子线路。

大气探测学科发展至今,技术不断更新,研究方向不断增加,相关课程也不断增多。根据课程在本学科的地位以及涉及的研究方向,大气探测方向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主干课包括现代大气探测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雷达原理与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统计方法和模拟电子线路。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大气探测技术和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两大类,大气探测技术方向课程包括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方向课程包括大气激光探测、中小尺度天气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数值天气预报和专业英语。学生可以从两类方向课程中任选一类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另外一类方向课程可作为任选课选修。

实验课程为第三个板块的课程,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该板块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其设置的课程包括认识实习、大气探测实习、卫星气象学实习、激光雷达综合实习、生成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图1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课程体系关联图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主体之一,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有四大举措:(1)课程小组建设。针对每门课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梯队。每门课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以课程小组为单位进行统一安排、集中处理。(2)加强教师的业务素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教师了解和参与气象业务工作,根据气象业务的最新需求,来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3)拓展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参加国际培训班、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学与学术交流、支持年轻教师出国深造的途径,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外语教学能力和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4)培养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通过各种海外留学计划,选派教师出国进行专业课学习,了解国外同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他们全英文授课的能力。同时,以WMO卫星气象培训中心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5)鼓励教师博士化和国际化。经过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大气探测系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对于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和实习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依托“局校共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通过多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加快大气探测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局校共建以来,建成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实习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地基遥感探测系统”、中央气象台等级的校“气象台”、“雷达与卫星信息处理实验室”和国家、省、市气象局生产实习基地等优质实践平台。这些试验平台的建成,为实践课教学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作后能够迅速融入到气象探测预报和相关业务工作中。

教材与课件建设

教材和课件是教学工作中两个重要教学资源。本专业建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材和课件的建设,特别是《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这两门主干课。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本专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卫星气象学》和《雷达气象学》教材。由于大气探测学科发展很快,近年来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修订再版。2009年编写了《卫星气象学实习》电子教材,经过近3年的试运行和修改,即将出版。同时,课程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制作内容丰富的专业课PPT课件。其外,专家讲座的PPT报告、网络视频讲义也作为课件的一部分,丰富了教学内容。

[1]李廉水.以共建谋行业特色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3-1.

[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

[3]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治教治校论衡,2012,6:4-9.

猜你喜欢
气象学大气气象
大气的呵护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举办2020年防雷技术个人能力认定考试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出人意料的气象学结论
问天人——记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大气古朴挥洒自如
大气科学(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