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社区服务需求调查

2014-12-20 05:46李拴荣王剑英孙素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病康复训练

李拴荣 王剑英 孙素珍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护理部 新乡 453002

精神疾病平衡康复的理念认为,医院康复与社区康复同等重要,在关注精神症状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随着精神疾病治疗的进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精神病例康复的场所和重点将逐渐从医院转向社区,从以生理和心理为主导的康复转向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康复。而精神病人社区机构的建设,对于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至关重要。为探索精神病出院后的社区康复模式,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我院拟出院的恢复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状况及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2013-11—12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拟出院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诊断、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等。

1.2.2 住院精神病例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 ion for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用于精神人例社会功能恢复的评定,该量表共10项内容,评分方法:采用三级评分法,0分表示正常,1分有功能缺陷,2分严重功能缺陷,经检验Cronbach′s系数(内部一致性)0.82~0.89,与SDSS呈高度负相关r=-0.86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

1.2.3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需求感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社会功能康复训练项目等。

1.3 资料收集方法 以研究者本人为主,同时由培训的调查员协助完成调查任务。调查前首先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了解调查目的及方法、填表注意事项等。调查时使用统一指导语。选择2013-11—12 在我院住院治疗拟出院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共发出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回收率93.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接受调查的159例患者中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58例,精神分裂症79例,神经症22例。入组病例均按CCMD-Ⅲ诊断标准,由医生诊断属于恢复期。男94例,女65例;年 龄(31.55±11.21)岁;文化程度:文 盲12例(7.5%),小学22(13.8%),初中73例(45.95),高中及中专31例(19.5%),大专及以上21例(13.2%);首次住院63例(39.6%),2次 住 院55例(34.6%),3次及以上住院41例(25.8%)。

2.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状况 无社会功能缺陷13例(8.17%),有社会功能缺陷146例(91.83%)。男性有社 会功能缺陷占92.6%(87/94),女性为91.0%(5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05)。社会功能缺陷状况见表1。

表1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 (n=159)

2.3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需求 见表2。

表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需求

3 讨论

3.1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明显 表1显示,拟出院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存在高缺陷率,SSPI各项目中缺陷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责任心与计划性(90.6%)、社会性退缩(84.9%)、住院的职业技能(76.1%)。因为在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治疗模式占优势,家庭被看作社会最有凝聚力的团体,一方面,家庭成员个体以牺牲自己利益来维护家族的荣誉和繁荣;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能从家庭得到持续的保护,所以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不承担治疗的责任,仅局限于其所处的患者角色,被动接受治疗。又因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致使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不能正常参加工作及社会活动,加重了患者的孤独和退缩,对生活缺少责任心与计划性,职业技能愈加缺损。受损较轻的是对自己的照料(30.8%)、室内活动行为(39.6%)、对家庭的态度(46.5%)等,这与我院近年来探索精神疾病患者院内康复训练有关,如工娱疗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训练、家庭心理教育等。

3.2 患者需求多样化的康复服务形式 从表2看出,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希望出院后进入社区继续康复,其中选择最多的康复形式电话随访(64.8%),与陶庆兰等[2]调查的患者需求(电话随访占57%)一致,适应了目前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较为便捷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由于家庭成员会觉得公开或承认其亲戚的精神疾病会使其蒙羞,邻里的闲言碎语仍会使其在寻求专业员的介入时感到犹豫[3],认为电话随访可以保障家庭的私密空间,因而作为首选社区康复形式。反之,上门访视则会让周围知晓家庭成员的病情,所以选择率最低,同时也与目前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不到位有关。另外,因为医院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针对性开展了康复训练项目,使患者感受到被关爱和尊重,且生活被有计划地安排,所以患者希望回到社区后仍然享有医疗护理以及日间康复训练。

3.3 精神康复机构的建设有待加强 表2显示,指导家属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知识(79.2%)与指导家属识别疾病的复发(64.2%)需求较高,因精神疾病复发率高,坚持服药是防止复发的主要因素,也是患者及家属密切关注的问题。47.2%的患者希望进一步获得社会功能康复的相关知识,40.3%的患者希望得到家庭护理的服务。要满足患者的需求,尚需完善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的建设,目前无法同香港地区精神科社区康复服务,如建立中途宿舍、庇护工厂、日间康复训练中心等[4]相比较。研究表明,日间康复照料能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康复技能[5],而本次调查,显示社区成立日间康复站的需求度较低(22%),一方面与患者对日间康复站的作用不甚了解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此项工作并未广泛开展有关,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多部门的联合实施,有待政府牵头落实。

3.4 患者迫切需求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需求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项目排名前三位的是:社交技能训练占55.3%,生活技能训练及自信训练均占42.1%,与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现状相一致。精神病患者经医院短期的治疗,急性期的精神症状得到控制,但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病耻感的影响,使患者对社区生活缺乏自信,情感上封闭自己,降低了社交能力,需要社区在院外提供相应的康复服务。其次,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占36.5%,可能与治疗模式有关。西方国家,专业人员帮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庆祝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培养自己的乐观态度而不是疾病本身上,每位患者可以得到更多机会为自己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包括树立目标,并与专业人员、家例、朋友制定计划实现目标[6]。而我国目前公认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是利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力量进行心身康复的训练,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标[7],提示社区工作人员更应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总之,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存在缺陷,迫切需要出院后到社区进行社会功能的康复,而精神疾病“发现-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投入,相信在《精神卫生法》的保障下,精神卫生社区康复工作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1]周朝当,贾淑春,普建国.自编住院精神病例社会功能评定量表:信度、效度的初步检验[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44-146.

[2]陶庆兰,李小麟.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需求调查及展望[J].华西医学,2004,19(4):600-601.

[3]Yip KS.Family care giving of cl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art 2:current sit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2005,10(1):35-42.

[4]冯艳华.香港精神康复护理介绍[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1):66-67.

[5]陶禅梅,丁淑艳,李雪芳.日间康复照料对社区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2):9-10.

[6]FarkasM,Gagne C,Anthony W,et al.Implementing recovery oriented evidence based programs:identify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s[J].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5,41(2):141-158.

[7]李玲.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未成熟[J].中国医院院长,2012,8(8):62-63.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病康复训练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精神病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