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璐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钦州 535000
本文对我院2010-04—2012-05收治的24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NEN5)患者发病部位、病理特征和预后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4—2012-05收治的24例NENs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龄30~78岁,平均(52±15)岁。
1.2 方法 采用10%福尔马林对标本进行固定,常规取材,标本玻片用采用石蜡包埋法进行制片,然后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对部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ABC法,试剂盒购自DaKo公司。抗嗜铬素A抗体(CgA)、EMA(上皮膜抗原)、CK(细胞角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染色,DAB显色剂苏木素复染。采用中等程度阳性标片作阳性对照;PBS作为第一抗体进行阴性对照。阳性判断标准为肿瘤细胞质内有被染成棕黄色的颗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病部位 本组24例患者的神经内分泌胃肠道肿瘤发病部位:前部肠道12例(50%),中肠5例(21%),后肠7例(39%)。见表1。
表1 本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发病部位 (n)
2.2 病理特征 根据WHO对NEN的分类方法,分成3类,第一类是高分化的神经分泌瘤12例,该类别的特征G1:核分裂象<2/10HPF,增殖指数<2%;G2:核分裂象2~20/10HPF,增殖指数3%~20%。在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排列比较规则,形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小管状、岛屿状等,细胞核居中,表现有异型性,很少有细胞核分裂的现象。免疫组化染色可观察到CgA和Syn表达较强烈,可看到部分表达5-HT、SS以及CT。第二类是低分化的神经分泌瘤,G3:核分裂象>20个/HPF,增殖指数>20%,该类别属于恶性肿瘤。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癌细胞排列不规则,染色质染色较粗,较显著的特征是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染色可观察到弥漫性表达Syn,CgA局灶或弱阳性表达。从表2可看出,其中≤2cm病灶的患者11例;浸润浆膜10例;淋巴结转移12例,其中肿瘤<2cm均未发现产生淋巴结转移。
表2 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2.3 NENs病理特点与生存率 随访90个月,与肿瘤>2 cm患者相比,肿瘤大小≤2cm的患者5a生存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5a期生存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组织分型患者生存率比较
NENs临床上并不多见,发病部位以直肠、胃部等较多见[1-2]。NENs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学特征较复杂。由于NENs疾病的不规律,导致没有统一的确诊标准。因此,对临床治疗产生严重影响。
学者认为,NENs是由弥散性内分泌系统的APUD细胞演变而来,而APUD细胞可能起源于内胚层,具有全能干细胞的功能[3]。在多种外在和内在癌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为恶性肿瘤细胞,分裂无限制增殖,发生神经内分泌癌等。由于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2010年WHO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进行新的分类体系,将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分为神经内分泌瘤G1、G2、神经内分泌癌G3。本文显示,神经内分泌癌(G3)患者5a生存率明显低于神经内分泌瘤G1、G2。神经内分泌癌(G3)比神经内分泌瘤G1、G2易发生转移,这也是其病死率高的原因之一。本文还发现,作为分子生物学常见指标的突触素、NSE和嗜铬素A等在神经内分泌瘤G1、G2及神经内分泌癌G3中均有较高表达,这也是作为诊断神经内分泌瘤的指标之一[4-6]。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发病部位以胃部、直肠的发病率较高。传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分为胃肠道NEN和胰腺NEN。其发病部位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种族特性及地域影响较大,可能由于饮食习惯导致消化系统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指出,在欧洲、美国多以空肠、回肠多见;而在亚洲地区,直肠部、胃部等较为常见。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发病部位与性别也有联系,肺部、阑尾等是女性的好发部位,而男性大部分在直肠部。Maggard等对11 427名病例进行统计,好发部位在小肠(44.7%),其次直肠占(19.6%)[7]。我国有学者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部位位于直肠,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胃部的发病率越来越高[8]。
临床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及预后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的病理特征的复杂性,治疗方案与患者本身的肿瘤分化程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与肿瘤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均有密切关系。如果肿瘤分化程度高,不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好。对于这类高分化患者,应首先采取手术治疗,由于高分化的肿瘤恶性程度不高,分裂繁殖速度较慢,因此,手术处理是最好的治疗方式。此类肿瘤也有转移的风险,与一般的肿瘤转移复发基本一致,复发几率也与瘤的大小、浸润等有密切关系[9]。对于低分化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针对此类病例,不仅要通过手术治疗,还要结合放疗或化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1]陈创奇,陈泓磊,蔡世荣,等.38例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8):587-589.
[2]孙会荣,李加美,田相国.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1 672-1 674.
[3]吴立新.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75-76.
[4]王沧海.消化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4):2 788-2 791.
[5]郭林杰,唐承薇.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现状分析[J].胃肠病学,2012,17(5):276-278.
[6]鲁智豪.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4):343-346.
[7]陈曼湖,陈洁.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新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8):505-508.
[8]王钰虹,林原,薛玲,等.87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8):531-535.
[9]何云飞,冯仕庭,李子平.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诊断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35(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