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清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长春 130024;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长期探索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借鉴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不懈追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积极推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创新。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必须努力地了解自然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性思索,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批判吸收西方传统生态文化,以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整体;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形式,强调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中介;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强调消解控制自然的观念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以生态化为取向的循环消费和循环经济理念,是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探讨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强调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彻底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具备了完整的体系,表现出鲜明的批判性、辩证性、实践性、社会性、前瞻性,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如果一个块的左邻域和上邻域均存在连通关系,且上邻域块的标号和左邻域块的标号不相同,则会产生标号冲突,也称为等价标号,以4邻域或8邻域模板遍历完整个图像后一般会存在大量的等价标号,即若干个标号不同的块区域是连通关系。因此,需要对等价标号进行处理,使得同一连通域只有唯一的标号与之对应。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佛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体现着深刻睿智的生态文明。它们认为,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而不是把自然当作人的对立面,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比如,儒学中主张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儒家还提出“取物不尽物”的思想,反对滥捕滥杀,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思想,认识到对资源的索取速度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取物以顺时”,禁止砍伐幼苗、捕获幼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道家哲学也包含深刻而且完善的生态智慧,主张人类应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必须顺其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干预自然界的客观进程,不逆天地之道而动,才能“助天生物”“助地养形”,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生态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吸收和借鉴。20 世纪70 年代后,联合国有关组织逐步将环境因素列为影响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为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而且更要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来考虑。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的委托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87 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指出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时,一方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为子孙后代保留继续发展的潜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和认可,并且被写入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等文件。2002 年9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人类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指明了一条新的解决出路,各国政府也逐渐开始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和走向国际化,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借鉴。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工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绿化美化祖国;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
周所长兴奋地说,这下可找到线索了。但是秦明月却丝毫不觉得兴奋,他倒是越来越感觉到这案子不简单。他命令再回放一次,果然,他指着抬箱子两个男人背心说:“这是不是你们车站搬运工惯常穿的马甲?”
可见,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当时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走了一些弯路,遭遇了一些挫折,也曾出现过过度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这为其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根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基于我国资源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的实际,不断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节电效果明显。从表1中可以看出,1#泵机组日耗电量下降了341 kWh,节电率达到11.76%,2#泵机组日耗电量下降了329 kWh,节电率达到11.76%,2台机泵平均节电率达到11.76%。按照GB/T 30256—2013《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要求泵类液体输送系统》计算,2台泵年运行时间按300天计,则1#泵机组年节电总量可达101 808 kWh,2#泵机组年节电总量可达98 068 kWh,两台泵合计年节电量可达200 376 kWh,若按0.651元/kWh电费价格计算,则可产生年节电效益13.04万元。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开始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等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比如,风沙危害不断扩大,80 年代中期至90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年增加2460 平方千米,到90 年代后期,土地沙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每年所损失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436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到90 年代末期已达367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而且还以每年1000 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自然灾害日益加剧,仅以1998 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为例,致使3656 人死亡,倒塌房屋733 万间,受灾人数2.3 亿,农作物受灾2544 万公顷,绝收614 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642 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球灾害损失的1/3。[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提出了各时期的生态环境建设策略,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存在着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与环境压力、生态系统脆弱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建设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愈益增大。比如,1958 年“大跃进”期间,受“左”倾错误思想指导,盲目主张向自然开战,特别是“大炼钢铁”运动,砍伐大量木材用于炼钢,毁掉了大片森林。据中共中央办公厅调查组1962 年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5 省、自治区调查的结果,当时破坏最严重的是丘陵区和浅山区,有些地方的林木被砍光了。湖南省洞口县从进入山口到雪峰山主峰的路程为100 里,1957 年以前公路两旁的森林很多,到调查时已所剩无几。[1]与此同时,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如1959 年,受灾面积达4371.4 万公顷,成灾1347.6 万公顷,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 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 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 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1960 年,除西藏外,大陆各省区灾害面积高达3812.46 万公顷,为建国以来最高纪录。[2]这一年,还发生了东部及西北部霜冻灾、以北部为主的风雹灾以及东部沿海省区严重台风洪水灾,灾情之重,是近百年少有的。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还是破解现实难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比如,中国的单位GDP 能源消耗约是美国的4 倍,日本和德国的6—8 倍;中国现在消耗了全世界能源总量的21.3%,却只生产了世界GDP 总量的11.6%。又如,环境问题近年在我国集中爆发,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耦合型的特点。2011 年,我国的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达到2499.9 万吨、2217.9 万吨、2404.3 万吨,都远超环境容量;土壤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细颗粒物(PM2.5)污染等环境问题接连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4]此外,国际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增大,我国转型期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破解。因此,以此为现实依据,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一条全新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
①项目区的划定主要是以乡镇为基本范围,但不限于按乡镇划分。根据规划投资控制规模,统筹考虑各级政府资金配套、资金整合和资金筹措能力,遵循“相对集中、地方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合理选择项目区。
易太太不免要添些东西。抗战后方与沦陷区都缺货,到了这购物的天堂,总不能入宝山空手回。经人介绍了这位麦太太陪她买东西,本地人内行,香港连大公司都要讨价还价的,不会讲广东话也吃亏。他们麦先生是进出口商,生意人喜欢结交官场,把易太太招待得无微不至。易太太十分感激。珍珠港事变后香港陷落,麦先生的生意停顿了,佳芝也跑起单帮来,贴补家用,带了些手表西药香水丝袜到上海来卖。易太太一定要留她住在他们家。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多次就林业、水利、人口问题做过重要批示和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真知灼见”,[6]主要体现在以植树造林为入手点,提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突出强调发展林业、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实现我国绿化、恢复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基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初步探索,为后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拓展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视界,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处理和应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因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凸显的种种资源环境领域的严重危机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理论既是对我国国情的现实思考,又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并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大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提出21 世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构想,并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纵观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绿化祖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意识的萌芽和积极探索;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深化;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领社会主义中国努力承担生态责任,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新篇章。[7]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心和思考的一件大事。为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邓小平结合新形势,针对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概括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要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与生态间的张力;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指引了方向。
第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实践证明,没有了物质,再好的生态环境也只会让我们退回到不发达阶段;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之带来的利益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273 Interleukin 6 induces apoptosis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by inhibiting autophagy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2013 年5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8]他多次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形态中的历史方位,并将其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理性审视和高度自觉,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将保护环境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8]这就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是生产力为动力,以实现人类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为根本宗旨,最终实现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模式。[9]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有效降低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进一步增强利用效率。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各得其所。
第四,强化环保问责,推动科学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8]要把环保责任追究变成一种常态,使其真正成为约束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严格落实环保责任追究制度,使地方政府官员在进行决策时做到科学决策、理性决策,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念和保护优先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先行。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8]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目标,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以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准则,以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为保障,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生态道德约束机制,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文明理念。
中铝昆明铜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底从美国南方线材公司引进SCR4500连铸连轧生产线,其产品规格为φ8 mm铜线杆,设计产能为22万t。该生产线的特点: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效率高。铜原料熔化作为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工序,熔化燃烧系统控制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生产产能、产品质量、设备寿命。针对铜原料熔化控制,经过几年的生产运行摸索,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熔化燃烧系统的关键控制要点及措施。
第六,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快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针对环境资源中的新问题,加快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新理念和新手段。再次要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在环保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总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宣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宝库的新贡献。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生态文明作为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为目的、遵循自然规律的文明形态,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李霆.当代中国的林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378.
[3]高德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230.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6]赵树迪.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秦书生.生态文明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96.
[8]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9]钱均鹏,徐荣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2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