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时代样本

2014-12-18 23:12孙藜
视野 2014年24期
关键词:林浩危难言说

孙藜

因了一则“汶川地震小英雄雷楚年涉嫌诈骗”的新闻,才知道另一位似乎更知名的小英雄林浩的消息。按媒体说法,这个曾经被姚明牵着步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度成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代言人的少年,6年来的生活状态是“忙接戏几乎不上学”。

揣测一下社会心理,小英雄的这般成长轨迹,大概会让人颇多唏嘘。无论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怎样重要的地位,也无论人们多么平和地面对演艺圈对一个少年的诱惑,但如果它展露在了一个“地震小英雄”身上,其间的落差多少也会让人感到难以言说的遗憾。

对这个少年来说,“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着格外沉重的含义。同样,“英雄”的转身,也离不开“时势”的牵引。人们在敬佩、投入、感动、唏嘘、失落、困惑之际,似乎从未注意到,我们每个人自己,也是那个“时势”的一份子。“英雄”身上,叠染着太多我们的投射。而媒体,就是我们内心投射的放大器。

在我们脆弱之际,媒体和社会似乎从未想过,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这个如此沉重的符号,落在一个当年只有9岁的少年,尽管是一个杰出的少年,是否合适?作为一个习惯了借助“英雄”言说的民族,从雷锋董存瑞到赖宁,我们是否对神话般的人性寄予了过多的依赖,来逃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艰辛努力?

在因灾难短暂地中断日常生活之际,人们塑造英雄、应对危难;在从危难中脱身、生活重回轨道之际,人们利用英雄,满足于种种自己的蝇营狗苟。媒体透露的一个细节,地震之后,英雄被经纪人带着满天飞,几年的机票摞起来竟“足有几米高”。是大众太忙碌,还是经营者过于胸怀民族大义,哪怕是一家企业的开店,也要想着借用“中国力量”的符号。

早在上世纪中叶,一位叫做洛文塔尔的学者就洞察到了文化偶像的历史变迁问题,他说,人们崇拜的对象已无可避免地由生产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用句通俗的表达,现在已很难找到能够自称为“时传祥”粉丝的人——事实上,这个名字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本身就是个疑问。

从英雄到明星,少年林浩的成长成为一个时代的样本。样本中折射着我们这个社会,在寻常与危机关头的精神状态。对个体而言,救人与演戏,做的好都不容易。只是,这个少年的精神之中,有了远超寻常的外人参与。——包括这篇小文,无论他是否读到,都是加在“少年老成”之上的又一根稻草。

猜你喜欢
林浩危难言说
危难时刻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药修记
哲理思辨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