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决港口企业增速放缓及“窝内斗”的矛盾,有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走向海外,寻找另一片发展空间,勇于突破现有的经营模式。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加快港口多元化经营步伐,首先应建立灵活的港口经营发展战略,在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上创新发展;其次应跨界创新、横向联合,开辟多元经营领域,拓宽港口功能。未来成功的港口企业是利用交通服务创造新应用和新价值的企业。
经营模式多元化
张国华指出,中国港口经营模式过于单一,业务范围窄,外向度低。业务范围窄主要表现在经营只集中于港口相关领域,港口发展阶段有待升级;外向度低主要表现在参与全球市场能力较弱。
著名的跨国港口经营企业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经营上均占据主导地位,如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局、鹿特丹ECT等 4家企业占全球港口集装箱处理量40%以上。香港和记黄埔目前拥有 29 个港口、162个泊位,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及全球船运贸易中各占50%、25%、14%市场份额。中国内地港口企业中,在国外稍有参与和成就的只有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招商局国际)、中国远洋和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集团)。
中国远洋成功获得希腊最大集装箱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35年的特许经营权;招商局国际将在越南、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等国开展港口业务,以缓解中国港口吞吐量增长放缓之势。
中交集团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工程承包商,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业务,在93个国家设有135个驻外机构,承建了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科隆坡南港集装箱码头、卡塔尔多哈新港、埃及塞得东港二期码头、荷兰鹿特丹港EUROMAX自动化码头等一批国际知名港口。中交集团还在筹划打造印度洋航运中心,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区,吸引中国企业到斯里兰卡投资兴办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把港口城建成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 招商局国际总经理胡建华表示,全球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选择了“一带一路” 的国家战略,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港口企业海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顶层政策支持。
中交集团副总裁朱碧新指出,中国港航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该像高铁企业一样,尽可能多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将“中国港口”打造成与“中国高铁”齐名的品牌,并将海外港口战略和中国港航企业“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使企业站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加强合作,创造良性竞争环境,整合资源要素,构建产业联盟。建议已经走出去的国有企业要善于与当地实力企业竭诚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不断提升项目和资本运作能力,从“走出去”到“留下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盈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十三五”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小文预计,“十三五”期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不会变,但吞吐量增速会有所回落,将由快速增长转入中速个位数增长阶段,呈现净增量、年均增速“双下降”趋势。
分货种看,煤炭、原油、铁矿石和集装箱等四大货类吞吐量仍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与“十二五”期相比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LNG、邮轮客运、滚装汽车等新兴货类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沿海港口吞吐量新的增长点。
煤炭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加快推进,电力等行业煤炭需求持续增长,煤炭吞吐量保持快速增长。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十三五”期煤炭吞吐量增速将明显放缓。
原油方面,受汽车消费等下游行业油品需求持续增长带动,及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中国原油外贸进港量持续较快增长。结合未来中国汽车等下游行业油品需求增长,预计“十三五”期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铁矿石方面,受下游行业钢材需求高速增长的带动,中国铁矿石外贸进港量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和中国需求放缓,预计“十三五”沿海港口外贸铁矿石进口量增速有所放缓。
结合对未来外贸发展趋势的预测,“十三五”期中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