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创新决定未来

2014-12-17 20:24鲍烨童
中关村 2014年12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鲍烨童

智慧城市未来将给我们带来哪些价值?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已成为未来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互联技术之于国家、企业、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但是都可以促进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将推动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充分发挥极具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保证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介绍,目前全国有超过4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包括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一些发达地区的县、镇乃至社区都参与其中。而2013年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截止到2014年5月份,全国已经有222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29个城市提出了规划,国内智慧城市呈遍地开花之势。

2万亿元的商机

未来10年,智慧城市建设将给中国带来2万亿元的商机。

对于智慧城市将带来的商机,北大方正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胡奎和IBM全球副总裁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与徐启威的观点基本一致。胡奎介绍,我国已经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300多个城市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王阳认为,智慧城市是个永久的话题。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并出现220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目前,欧洲仅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累计投资不仅将超过2万亿,还将拉动就业超过400万人。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情况,现在全国不同类型智慧城市试点加起来有409个。其中,住建部系统有202个,科技系统有20个,工信部有68个,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有39个等。这些数据加起来扣除重合的话,所有的国家试点有286个。”在第一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给出了这样的数据。

近期,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宣布启动第三批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明确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此外,实行低碳、生态、绿色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交通拥堵、城市规划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清洁技术燃料,创建和谐美满新社会等,都需要智慧、智能的管理,即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和软管理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城市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智慧城市”的普遍做法是将高科技运用到城市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也使各种软硬件设施全面改善,从而达到全面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信息化和城镇化是当前新四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是推动中国未来中长期成长的主要动力,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镇化”的主要落脚点,将成为我国投资的重要领域。当

智能城市建设涉及的领域广泛,既包括信息环境、产业发展、信息网络、智能制造、交通与物流,也包括城市环境、智能城市医疗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中国未来智能城市发展的潜力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据媒体报导,如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智慧触角已进一步伸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就业、智慧旅游等应用将全面覆盖城市,并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城市市民都能沐浴到“智慧”的阳光。

打的出门,不用带钱包,只要用手机支付宝;驾车出门,打开“智慧交通”软件,就能了解各个交通路口是否拥堵;用微信上传手机中的照片,就能打印出彩色照片;将底部植入芯片的智能餐盘放入结算区,就能自动结账;“智慧医疗”能便捷实现所有诊疗环节都可通过自助方式获取和办理;城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能实现对蔬菜、水果、畜禽等智能全程追溯管理,让食品安全放心……

防止“虚热”

对于这一数据,CSST中国安防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曹国辉表示,从智慧城市的建设逻辑来看,现在中国有400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全球总共才700多个,这就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肯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也认为,结合IDC《中国智慧城市100强》的相关预测,全球15%的智慧城市在明年有机会步入成熟期,但现在中国有47%的城市比例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热特征非常明显。单志广说,《指导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提到“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也就是说,总体上我国当前并不具备大规模整体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条件,只能在部分具备基础条件的城市先行试点。

“中国的试点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经验,是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找出不足,经过修正再加以推广。”杜平也提到,有些地方刻意追求“高大上”,喜欢“戴帽子”,打着建设智慧城市的旗号,其实并未弄明白智慧城市的内涵。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第一,说得多,干得少。很多城市申报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因为申报下来项目后可能会有钱,就能做出政绩。对于智慧城市的考评机制,应该改变当前写文档,专家评审,上级检查的机制,而是应该利用第三方的市场机构调查,看是否真的为百姓提供了方便。第二,说别人的事多,干自己的事少。政府要推行市场化,希望企业多干事,而企业又提出政府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干好。解决方式其实就是需要政府打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要把规则制定清楚。政府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把百姓的反馈、评价或者修改意见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强制性,否则在操作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艾诚谈到,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可见,智慧城市将是支持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智慧地球”战略,即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科技革命。

由PPP模式引领

“如果像过去一样,只靠政府或国营企业来打造智慧城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质量和竞争性不可能得到保障。”IDG常务副总裁兼大众化区董事长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跟上一轮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基础建设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曹国辉说,新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上万亿的资金投入由国家支付显然不现实,所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依靠民间资本和创新形式来解决。

曹国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两只手同时发力,一只是政府的手,用来制定政策和进行管控;另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是资本的推动和技术的拉动,比如民间投资、信托、P2P的模式等。

对于曹国辉的观点,杜平也表示认同。他认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将会是一种公私合作的PPP模式,由政府和私营机构进行合作建设,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很多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交通、旅游等行业垂直领域,玩家不多,各自推进的效果也较为缓慢,有点“纸上谈兵”的尴尬。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指出,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要加大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徐宪平表示,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徐宪平同时强调,应切实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表面看谁都在管,但实际效果不佳。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切实解决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的问题。必须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系统建立保障措施;必须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必须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系统,确保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说,虽然中兴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但未来不排除会做更多IT服务提供商的工作,利用手上的虚拟运营商牌照,还有支付牌照,探索更多面向消费者市场的商业模式。中兴在智慧城市上的规划是,希望能维持在20%以上的战略格局占有率。

从大的方面来说,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中的探索期,特别是由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都在推进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往往会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单个体系的突破,它需要海纳百川,打造一个全新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参与其中的企业一起协作,同时把国际经验带到中国,把各自的能力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智慧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