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映玉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观念;环节;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44—01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能否进行有效地提问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农村学校因为教学环境相对落后、封闭,所以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严重缺失。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在于“问得多”,而在于“问得巧”。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有被动地听从与配合,在这种“灌输式”的教法中,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技能,而教师也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格式化”。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而言,教师首先应确立有效的教学观念,因为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表现为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把握环节是根本
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具体策略有:
1. 导入环节上的提问。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的提问,充分利用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想要获得更多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双龙洞的影像资料,在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完之后出示问题:“双龙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2. 引领探究时的提问。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和质疑时,思维上往往有不同的碰撞,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探究释疑。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诸葛亮也有未料到的事。笔者及时抓住质疑,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从而使学生对诸葛亮的胆识和周瑜的人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惊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 巩固深化阶段的提问。此阶段的提问主要是抓住关键点进行提问。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碰壁”、“四周黑洞洞”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生活艰难,失去了自由。“碰壁”指的是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三、创设情境是关键
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尤其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利用情境的创设,提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与自己有关,又要让学生感觉到新问题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难,就达不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水平,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出发,提出层次分明以及不同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多角度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大有学问,富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力争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让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建构高效和谐的课堂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笙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