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英+朱德全
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异、解决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策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从实施理念、政策保障、实施管理、评估与反馈方面着力探讨解决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构建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路径,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
教育信息化 区域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21世纪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已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影响力最为关键的元素,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其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提高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已顺利实施“普九”工作,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在保证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上,怎样解决上好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提供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已摆上日程,是目前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着手点,故首先解决区域均衡,不断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在当前解决教育困境的必然选择与关键抓手,而教育信息化正是解决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义务教育的现实诉求: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合力,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因此,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策略,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
1.国家的快速发展根植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义务教育是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好义务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整体教育素质提升的关键工程,正如日本在二战后以战败国的身份快速发展经济,仍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一样,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根植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实现由低位均衡到高位均衡的动态发展,从而在差异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国家义务教育整体优质、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故国家的整体均衡发展依赖于义务教育质量全面和优质的提高。
2.均衡发展是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必然诉求
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已经实现“普九”两基工作,基本实现人民“有学上”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上好学”问题,怎样着力解决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实现教育的美丽梦想,实现为学生提供适于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目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各地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现状差异等原因的逐渐积累,我国教育区域和城乡差异的拉锯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如西部地区才刚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东部以及发达地区及其省份已经走向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而义务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教育瓶颈,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我国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和普及成果的基础上,重心转向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质,必须通过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等措施来解决择校问题,从而整体有序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故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现实路径。
二、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信息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新四化”发展为特征的当代社会,教育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跟进时代步伐,从而拉近与世界发展的距离。2013年7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技[2013]2号文件)中第一条就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学前、中小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基本业务和日常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重点建设全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生数据库和教师数据库;2014年重点建设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等信息系统,建成全国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2]由此看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和关键路径。那么,怎样实施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如何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与有效实施,从而突出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价值,这需要我们首先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进行解读。
1.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表征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教育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系统内部,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教育和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及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下,具备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化的便捷服务自己的学习;教育管理者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促进教育系统的优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动态过程。教育信息化也指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主要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4]义务教育作为基础阶段的教育,其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差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故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主要包括“信息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三个方面。[5]正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文件)所指出的,在未来的发展中,主要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6]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是解决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与核心措施,普及教育信息化事业对加强与加快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辐射扩散以及动力之功效。
2.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价值
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实施会给中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带来“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实质性发展的契机。从教育系统各个层面到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引起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举动。从学生角度而言,获取学习资源的路劲变广了,突破了学校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实现时时、处处都能获得学习资源、了解世界以及获得学习帮助、从而能定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达到“立体时空”收获知识与思维成果的学习目的。从教师视角来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改变教学方式,提高个体自身的专业学习路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便能有更多闲暇时光享受更优的生活质量。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会加快国际与区域的优质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以及促进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便于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与促进教、学、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故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时代化、国际化的特色方面。
3.教育信息化的困境及瓶颈突破
我国存在着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大,地区特点参差不齐的严峻现实,使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础设施落后、教师信息技能低下、信息技术培训与管理不到位、人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滞后以及实施、监管工作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地区教育信息化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残缺等方面。故着力提高政府的教育投入和资源的差异分配,提高资源的有效与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更新教师、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理念,使他们具备先进的服务意识;促进课程资源与技术教育的整合与更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在一线教学场地的合理运用与渗透;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优秀经验,从而加速全国各地的技术整合与有效运行等等,都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破教育信息化瓶颈的有力手段和关键所在。
三、教育信息化的策略:理念与行动一体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与有效运行有赖于各个系统内部子系统的有效实施与发展,有赖于管理理念、政策保障、实施过程、评估与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运行以及各个环节的顺利展开。怎样“有效实施教育信息化”是关乎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义务教育信息化路径的突破口。本文认为,必须以先进的理念来促进实施的科学化;有效政策的运行来促进实施的保障化;精细化的管理来保证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小步调的阶段目标来促进实施过程的标准化以及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来保障实施效果的合理与高效化;以评估与反馈的有效结合来促进实施的效能化。
1.理念引领,政策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政府政策的颁布是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领域必须首先实行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服务于当前教育,才能紧随全球教育的时代步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先进理念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在不同地区和时段,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充分渗透先进理念,以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方式,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从而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办学理念与实践,拉近不同地区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构建共荣的理念氛围,进而促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有效行动的适时运行必须有政策作为支撑,才能起到更好的推广作用。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为此,国家在2013年7月18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技[2013]2号)中,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做出要求,提出加强“两级建设”,推动“五级应用”的措施,“两级建设”是指在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统一应用环境。“五级应用”是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均同步统一部署国家、省、地市、县、学校五级系统,实现系统在全国的全面覆盖,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与完整。构建“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中运行、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机制,实现学生、教师、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各类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交换的规范化。[2]并从工作机制、配套制度、责任体系、队伍建设以及保证经费投入等方面来促进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与科学规范的良好运行。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政策层面,成为国家推动学校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与课堂建设等方面必须实施的精神指引与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区域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
2.强化实施,精细管理
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依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但最终却根植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做好教育信息化管理,注重实施过程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地区与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主要源于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差异,而教学素质的差异最终取决于教师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差异。由于学校网络以及设施的条件限制和地区经济差距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学习条件和进修机会少,到校外进行观摩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没有,加上长期工作的繁忙与信息的闭塞、上级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学校教学仅仅围绕分数转、地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导致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对薄弱、教学技能单一、教学理念滞后、教师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使得教师的教学兴趣、工作积极性与效率下降,从而引起地区的教学质量整体滑坡,于是出现“越是经济条件发达地区,人们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越体会不到知识在社会中的经济与价值效益,人们的学习积极性越低”的与人们的预期结果相悖而行的奇怪现象,社会的学习文化与风气不好,校园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教师们的教学激情锐减或消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使城乡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到更大阻碍等。故只有以教育技术的解决为突破口,以政策的颁布为前提,注重对政策的学习和导引作用的有效发挥,让先进教育理念在政策保障下,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再加之注重实施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监督,注重过程培训,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增强信息技术能力、有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实施精准到位,从而产生实效作用,达到预期目的。
3.分类指导,评馈结合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统分结合、相互调适的过程,也是一个分类进行、评馈结合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和个性特征的不同,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有差异,故要进行分类指导与实施,才能有效实现教育事业的差异化发展。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和学习活动可以相互结合、交叉运行,科学实施“统一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例如,相同专业背景下,可以进行统一学习管理来促进全学员的整体提高;对于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领域的学习,运用模块分期与交叉进行的方式,在促进不同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以及不同技能领域的协同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馈结合,及时反馈学习质量以及工作中的难题,促进评估与反馈的及时整合;鼓励与倡导“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才能共同改进与提高,以致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专业整合与有效实施、效果突出的目的;这样,我国的区域义务教育才可能在每一细节都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前提下逐渐走向均衡发展,不断往更高、更好的方向推进。
4.阶段整合,逐步达标
区域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分段进行的,也是逐步达标的,必须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促进目标的分段落实和逐步实现,才能有效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指出,影响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经费、教育者和教育政策[8]。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当其素质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经费和当地经济拉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义务教育质量的地区差距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背景与能力的差距,故教师要通过提高教学技能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途径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更新学习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技能、动力以及学习效能,这样,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优质提升。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稳步实施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政策;阶段整合与反馈调整相结合,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合理推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节奏,稳步推行教师和学生现代化的学习理念,缩小区域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义务教育不断从低位均衡走向高位均衡,向优质均衡的目标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的良性和谐发展态势,促进义务教育走向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
[3] 祝智庭,闫寒冰.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研究,2005(1).
[5] 解月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7] 孙素英.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因素.中国教育学刊,2012(6).
[作者:吴晓英(1979-),女,苗族,贵州凯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