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旭 王洁 黄成勇 刘思思 张藏 王敏 卢红霞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如今,各种临床急症和意外突发事故,其不可预知性和危急性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已构成一定威胁,为给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这样也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1]。有针对性的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降低伤害,而且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日常急救水平。为了解社区居民对突发事件(即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现场急救能力和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探索普及急救知识的可行性及途经[2],我们特此探索性地开展了对285名文宫镇居民进行了以下的问卷调查。
在文宫镇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职业285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66人(58.25%),女119人(41.75%)。6~20岁87人(30.53%);21~40岁114 人(40%);41~60岁33人(11.58%);61岁以上51人(17.89%)。被调查者来自学校,单位,社区,职业包括,学生,教师,群众,民工等。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5人(22.81%);初中57人(20%);高中(含中专)59人(20.7%);大专及以上39人(13.68%);本科及其以上65人(22.18%)。
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第一部分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方面;第二部分为社区居民对突发事件(即急危重症或 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方式、相关知识认知度和需求3个方面。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需当面完成问卷并立即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有300人,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
问卷经核查后编号,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本次调查的急症包括心绞痛、脑溢血、心脏骤停、食物中毒、胃穿孔、肠梗阻)、外伤急救(止血、烧伤)、火灾现现场逃生、地震逃生的急救知识应用等方面,共15个问题。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下为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其正确率见表1。
(2)此次调查中,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对急救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对中暑、食物中毒、急性胃穿孔、溺水等常见的突发情况的处理。不同年龄段对中暑和食物中毒知晓情况比较和不同学历对急性胃溃疡与溺水知晓情况比较见表2、表3。
调查结果显示,有279人(97.89%)认为有必要普及急救知识,以此,我们对居民对急救知识需求进行调查,其中,居民最感兴趣的是创伤急救知识的普及,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
本次调查结果表一、表二、表三分析显示,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存在着差异(P<0.01),由于知识及文化水平有限,绝大多数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从而耽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从而致残率和死亡率上升。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关于居民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学习急救知识兴趣的需求率较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创伤急救(止血、烧伤)、溺水急救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大。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每年死于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60万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其中60%~65%死于院外[3]。因此,我们应重点加强居民对创伤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了解。而心跳呼吸骤停等突发危急情况可能随时发生。而且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表明,欧美国家在普及了相关急救知识的情况下,每天约有100多人幸免于死亡[4]。所以普及急救知识是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不容乐观。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85%以上猝死病人是发生在家中,而且主要以60岁以上的居多,死亡者往往是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帮助,抢救不及时,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5]。例如发生心脏骤停,一般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30.0%,若超过4min,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零[6]。根据此次调查得知,知道心肺复苏的居民只占119人(41.75%),情况很不乐观,所以急需对居民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与宣传。
表1 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正确率[人(%)]
表2 不同年龄段对中暑和食物中毒知晓情况
表3 不同学历对急性胃溃疡与溺水知晓情况
表4 居民感兴趣急救项目(按感兴趣程度从强到弱排列)(多选)
因此,医疗机构的建设的加强以及培养优秀的社区医生显得格外重要。并且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居民的应急培训,能够在突发事故第一时间对患者者进行正确的医疗救援,从而提高公众应急能力,降低各种突发情况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7]。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文宫镇居民急救知识的现状与需求,增强了文宫镇居民对急救知识的认识,而且为探索普及急救知识的可行性与途径提供了依据。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采取应对措施,普及急救知识,居民也应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自救或者救助他人。
[1]李小宁,陈连生,陈潇潇,等.流动人口不同方式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09).
[2]胡桂美.社区居民急救能力的现状与需求调查[J].现代护理,2007(24).
[3]侯晓平.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和转运[J].中国急救医学,2001,3(3):190.
[4]彭迎春,梁万年,王亚东,等.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79-481.
[5]何梦乔,钟后德,毛仁忠.实用急救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19.
[6]王佩燕.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复苏学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2):710.
[7]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70-1672.